逢年过节见亲戚,开口总怕叫错人?各地称呼差异大,稍不留神闹笑话?
别慌!修罗场必备神图,从爷爷奶奶到七大姑八大姨,从此轻松应对!
中文亲属称呼看似复杂,其实按血缘、婚姻、辈分可拆解为6大类:
直系亲属 → 父系亲属 → 母系亲属 → 配偶亲属 → 其他亲属 → 方言差异
直系亲属:最核心的血脉传承父母辈
父亲:爸/爹/老爸(口语)、父亲(书面)
母亲:妈/娘/老妈(口语)、母亲(书面)
祖辈
爷爷/奶奶(父系)、外公/外婆(母系)注意:北方常用“姥爷/姥姥”,南方多用“外公/外婆”
子女与孙辈
儿子/女儿 → 孙子/孙女(儿子的孩子)、外孙/外孙女(女儿的孩子)
父系亲属:父亲的“家族树”
长辈伯父(父之兄):伯伯/大爷
叔父(父之弟):叔叔/阿叔
姑母(父之姐妹):姑姑/姑妈
平辈
堂兄弟姐妹(伯/叔的子女)
晚辈
侄子/侄女(兄弟的孩子)
母系亲属:母亲的“娘家关系”
长辈舅舅(母之兄弟)
姨母(母之姐妹):姨妈/姨娘
平辈
表兄弟姐妹(舅/姨的子女)
晚辈
外甥/外甥女(姐妹的孩子)
配偶亲属:婚姻带来的新家庭
夫妻互称
丈夫:老公/先生
妻子:老婆/太太
对方父母
公婆(夫之父母):公公/婆婆
岳父母(妻之父母):岳父/岳母
配偶兄弟姐妹
小叔子(夫弟)、小姑子(夫妹)
大舅子(妻兄)、小姨子(妻妹)
其他特殊关系姻亲
连襟(姐妹的丈夫互称)
妯娌(兄弟的妻子互称)
继亲/养亲
继父/继母、养父/养母
曾祖辈
曾祖父(太爷爷)、曾祖母(太奶奶)
北方方言区(官话区)
父母
父亲:爹、大大(山西/陕西)、爸
母亲:娘、妈、嬷(山东部分县市)
祖辈
祖父:爷爷、爷
祖母:奶奶、婆
外祖父:姥爷(北方通用)、外爷爷(甘肃)
外祖母:姥姥、外奶奶
叔伯辈
叔叔:叔、大大(河北部分地区指叔父)
姑姑:姑、娘娘(山西部分地区)
粤语(广东、香港、澳门)
核心亲属父亲:老豆、阿爸
母亲:老母、阿妈
祖父:阿爷、爷爷
祖母:阿嫲、嫲嫲
外祖父:公公、阿公
外祖母:婆婆、阿婆
特殊称呼
舅舅:舅父
姨妈:姨媽
妻子的姐妹:大姨、细姨(按排行)
闽南语(福建南部、台湾)
直系亲属
父亲:阿爸、老爸
母亲:阿母、老母
祖父:阿公
祖母:阿嬤
扩展亲属
叔叔:阿叔
姑姑:阿姑
舅舅:阿舅
姨妈:阿姨
特色用法
女婿:囝婿
儿媳:新妇
吴语(上海、苏州、浙江)
常用称呼父亲:阿爸、爹爹(老一辈)
母亲:阿妈、姆妈
祖父:阿爷
祖母:阿娘(上海)、好婆(苏州)
外祖辈
外祖父:外公
外祖母:外婆、阿婆
特殊表达
叔叔:爷叔(上海)
阿姨:姨娘(已婚)、阿姐(未婚)
客家话(广东梅州、江西、福建)
核心家庭父亲:阿爸、爺哩
母亲:阿媽、娘哩
祖父:阿公
祖母:阿婆
叔伯辈
伯父:阿伯
叔父:阿叔
姑姑:阿姑
湘语(湖南)
典型称呼
父亲:爺老倌(长沙)、爹爹
母亲:娘老倌、娭毑(部分地区指祖母)
祖父:公公
祖母:娭毑
注意混淆
“娭毑”在长沙指祖母,在益阳可能泛指老年女性。
赣语(江西)
常见用法
父亲:爸爸、爺
母亲:妈妈、娘
祖父:公公
祖母:婆婆
特色称呼
叔叔:細爺
姑姑:姑娘
西南官话(四川、重庆、云南)
亲属称呼父亲:老汉儿、爸爸
母亲:老妈、嬢嬢(川渝,“嬢”也指姑姑)
祖父:爺爺
祖母:婆婆
特殊表达
姑姑:嬢嬢(如“大嬢”“二嬢”)
舅舅:母舅
姨母:姨娘
实用建议:
到陌生地区时,先询问当地习惯(如“您这里怎么称呼姑姑?”);避免直接套用普通话思维,警惕“同名不同义”的称呼。那么,最后,”二舅姥爷“到底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