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将印度看作一盘错综复杂的棋局,那德干高原无疑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棋眼。不过这片看似平凡的高原,其在历史长河里,撬动大国博弈的巨大能量,又有多少人深入探究过呢?
德干高原由火山岩所构成,其地形较为崎岖,与那蜿蜒绵亘着的东西高止山脉一同构筑成了一道天然的军事堡垒。
学者斯蒂芬·科恩于《印度陆军:其历史与当代角色》里表明19世纪时,英法在印度开展了极为激烈的竞争;而且英国颇为巧妙地借助了此地的地形情况,进而得以成功地抵挡了法国从海陆两方面的夹击。
想象一下,法国舰队气势汹汹地驶来,陆军也从陆地逼近,可面对高原险峻的山峦与复杂的岩地,进攻的步伐屡屡受挫。
在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期间,英国凭借着德干高原的那些据点,就像一把,极为锐利的匕首一样,直直地插进了北部平原叛乱的那个核心区域。
英国历史学家马宗达在《高级印度史》中记载道,凭借着那高原据点,英国非常高效地镇压了反抗势力,这充分地彰显了其地理屏障在军事战略当中所具有的那种决定性的价值。
资源争夺,贯穿了整个19世纪的殖民时代。德干高原,拥有着丰富的铁矿,以及优质的棉花产区。
据经济史学家TirthankarRoy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印度经济:1870-1970》中的研究,英国对这些资源垂涎三尺,迅速施展手段进行垄断。
英国东印度公司,借此削弱了地方土邦的经济,构建起了“资源—军事”这样的双重控制链。
到19世纪末,德干高原;在铁路密度方面,陡然飙升至每百平方公里1.2公里这一数值远远超出了北印度平原。
铁路就仿佛是殖民经济的大动脉一般,将高原上的农业产出,持续不断地运往沿海港口,进而极大地增强了英国的殖民经济体系。
除了资源具有重要性以外,德干高原的这种地形,而且还为历史上诸多政权都提供了相应的战略依托。
马拉塔帝国,其实曾经是依托着德干高原的地理方面的优势,长时间地与莫卧儿帝国相互之间进行抗衡。
再想象一下,马拉塔战士借助高原的洞穴,伏击英军的这一场景,极具戏剧性。英军士兵在那崎岖不平的山地里,艰难地前行着;突然从洞穴之中涌出了一群马拉塔战士,他们行动极为敏捷,对地形的了解就如同了然于胸一般。英军刹那间便陷入了混乱之态,被打得猝不及防。
英国殖民者,从中汲取经验,效仿马拉塔帝国的山地游击战术,对高原抵抗势力展开清剿,其手段可谓是以夷制夷,师其长技而用之。
在治理方面,马拉塔王朝采取了多语言的治理模式,而且英国推行了分而治之的政策。
学者伯纳德・科恩在《殖民主义及其知识形式:英国在印度》中对比分析,二者其实,既有相似的地方,不过又因为时代背景的不同而各有差异。
从地缘政治这个角度来看,德干高原,简直就如同一条若有若无的文化分割线,进而导致了南印度与北印度之间的文化产生了割裂现象。
这种割裂,在现代社会当中,逐渐发展成为语言邦自治运动;比如泰卢固语邦所提出的自治诉求,这便是十分鲜明的一个例证。
当代印度问题专家克里斯托弗·雅弗勒于《印度的民族主义运动》里提及那高原资源带,像恰尔肯德邦的煤炭资源这般,对于中印边境战略具备着不可小觑的潜在影响力。
从地理决定论的角度来看,德干高原,它不但成为了殖民战争的惨烈战场,而且还是塑造印度现代国家认同的隐性力量。
对比19世纪列强的地图,以及当代印度内部的分裂势力分布情况,能够清楚地察觉到一种地缘上的惯性,也就是说,历史借助地理这个载体,一直在持续地影响着当下。
如今德干高原的地缘惯性对印度仍有着双重作用。
一方面历史遗留下来的内部分裂隐患,像语言邦的自治诉求之类,给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带来了诸多挑战;
另一方面,高原所拥有的丰富资源以及独特的地理优势,反而为印度在国际战略博弈当中增添了极为重要的筹码。
德干高原,这片充满神秘与力量的土地,其蕴含的地缘密码,仍等待着人们,进一步解读与探索。它不但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影响未来格局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