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充电桩旁的司机们揉着发红的眼睛,手机屏幕显示昨日流水438元。这个数字看似体面,但扣除租金、充电费、保险等开支后,实际到手收入往往不足200元。
租车跑网约车的师傅们,十个有九个都听过“月入过万”的传说。网约车公司招聘时拍胸脯说:“现在跑车的好时候!你看这新能源车充电便宜,平台单子又多。”可真把合同签了,钥匙拿到手,才发现账不是这么算的。
租车成本是首要支出。一辆新能源车月租金普遍在3000-5000元,充电费约1200-1500元,此外还需承担300元左右的商业保险、100元基础保养费及300元预留违章罚款。
以月流水10000元计算,司机需先扣除6100元刚性开支,剩余约3900元中还需预留餐费、电话费等日常支出。若遇到车辆故障或订单淡季,实际收入可能跌破3000元。
对比制造业流水线,工厂普工月薪多在4000-6000元,且包含五险一金与食宿补贴。而网约车司机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时薪仅为10-15元,健康损耗与社保缺失进一步拉低实际收益。
部分司机退租后坦言:“每月流水看着过万,实际存下的钱不如在厂里包吃包住挣5000元。”
订单质量直接影响收入。平台推出的特惠订单每公里收入不足2元,司机需完成更多短途单才能维持流水。早晚高峰时段拥堵导致能耗上升,夏季空调耗电量增加20%,这些隐性成本持续压缩利润空间。
在一线城市核心区域,自有车辆司机尚可通过延长工时获得较高收入,但租车司机需额外承担租金压力,实际净收入普遍低于5000元。
网约车司机日均接单时长超过10小时的比例达67%,腰椎病、胃病等职业病发病率较普通职业高出3倍。
当平台用“多劳多得”吸引从业者时,租车成本与健康代价已悄然筑起收入天花板。对于多数租车司机而言,踩油门挣到的钱,最终又流向了平台和租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