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市场聚焦即将到来的年报密集披露期,A股却迎来一场突如其来的“业绩变脸”风暴。仅在4月11日一个交易日晚间,7家上市公司接连发布业绩修正公告,仿佛多米诺骨牌被推倒,预告中的盈利图景瞬间翻转为风险警示的深渊。
一夜“翻车”:利润骤减、亏损扩大、收入不予确认成主因最令人瞠目的是*ST华通(002602.SZ),净利润缩水逾7亿元,成为本轮“业绩变脸”幅度最大的公司。而中科云网(002306.SZ)、普邦股份(002663.SZ)等公司亏损进一步扩大,ST观典(688287.SH)甚至营收向下修正至不足1亿元,已触及退市风险警示红线。
据财联社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12日,已有46家上市公司公告大幅修正2024年业绩预告,其中近八成向下修正。亏损额度最大者为渤海汽车(600960.SH),预计全年亏损将超过11.8亿元。更有10家公司由盈转亏,横跨医药、消费、汽车、传媒等多个行业,震荡波几乎席卷整个A股市场。
本轮业绩修正背后的主因也愈发清晰:资产减值计提、信用减值损失,以及部分销售收入不予确认,成了最频繁出现的“黑天鹅”。
甚至还有“乌龙”事件助燃市场恐慌。例如,音飞储存(603066.SH)将“预减”误写为“预亏”;长城汽车(601633.SH)更是把盈利“124亿元130亿元”错写成“124万元130亿元”,引发投资者错愕。
*退市警钟响起:ST富润市值、营收“双低”锁定退市,三家公司紧随其后危机的真实程度,远超市场预期。4月11日,*ST富润(600070.SH)因股价连续20日低于1元、总市值持续低于5亿元,遭遇强制退市“二连击”,当日紧急停牌。
*ST富润的“变脸”始于3月19日,其将2024年营收从3.06亿元下修至2.87亿元,正式跌破交易所设定的3亿元营收红线。这家曾是国内针织行业龙头、诸暨第一股的上市公司,如今业绩连续五年亏损累计超25亿元,几乎抹去全部上市以来净利润。
而ST观典、ST天龙(300029.SZ)、汇金科技(300561.SZ)亦纷纷公告触及退市风险预警。其中汇金科技更因信披滞后、遗漏关键营收信息而收到广东证监局下发的警示函,监管层的态度已然明朗:容不得半点侥幸。
“变脸惯犯”:赛隆药业四年三修,信披遭深交所质问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公司的“年年预告修正”现象。例如赛隆药业(002898.SZ)自2020年以来,仅2023年未改预告,几乎年年“预盈变预亏”。今年,其再度因收入不予确认、净利由盈转亏而被深交所火速问询,直指其信息披露的审慎性和管理有效性存在严重问题。
类似的还有中科云网,其信披考核多年来长期处于C级甚至D级,近期又因商誉减值、票据背书等再度扩大亏损范围,雪上加霜。
危中有机:红棉股份等逆势上修,个别公司盈利大幅增长尽管“变脸”者众,也有部分公司逆势上调业绩预期,展现出稳健运营能力。
红棉股份(000523.SZ)原预计2024年净利为8000万元1.1亿元,最新修正为5亿元5.3亿元,增长幅度高达6倍。主因是公司对长期挂账的其他应收款核销后,所得税费用显著减少。
同样调高预期的还有世荣兆业(002016.SZ)和宏和科技(603256.SH),分别因联营企业盈利增长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补充确认为业绩带来“加分项”。
结语:年报季变脸潮背后,是信披制度与市场生态的博弈46家上市公司在短短数日内集中变脸,不仅反映出个体企业治理结构与会计政策执行的脆弱,更是市场对业绩真实性、信息披露质量的深刻拷问。
一方面,监管趋严、退市规则明确,逼迫企业“诚实面对财务真相”;另一方面,也对投资者提出了更高的风险识别要求。年报季已至,真假繁华终将水落石出——唯有基本面扎实、经营稳健的公司,才能穿越风暴,留在市场。
有没有想过退市就像作案后抛弃凶器,血衣,这样以来就没有做过案一样。
股市最怕的就是这种意外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