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时分,校门口本该是温馨的亲子相聚场景,却因一排排智慧停车收费标线演变成“抢位大战"。有家长吐槽:“停车4分钟,扫码付3元";更有司机为逃费将车横堵路中央,导致整条街瘫痪……上海全面推进智慧道路停车本是城市管理升级之举,为何在学校门口遭遇"水土不服"?当科技便民遇上民生痛点,这道题该如何破解?
一、智慧停车进校园:从“默契免费"到“精准收费"的阵痛以往上海学校门口的临时停车,存在着一条“温情法则":收费员见是接娃车辆,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今年起,随着智慧停车位覆盖至浦东东环龙路、长宁天中路等校门口路段,这套人情化操作被彻底打破——高清探头自动识别车牌,停满15分钟即收费3元,超过半小时费用翻倍。
一位海富龙阳幼儿园家长算账:“延时课后服务后,接孩子平均要等20分钟,每天停车费就得6元,一个月下来比娃的午餐费还贵。"更讽刺的是,为规避收费,家长们的车齐刷刷停在车位线外,非机动车道被占,电动车与汽车挤作一团,智慧管理反而制造了更严重的混乱。
【补充数据】据上海停车APP统计,2025年新增的39处智慧停车场中,毗邻中小学的占比达23%。而12345热线显示,相关投诉中“接送学生停车收费"关键词出现频次同比激增300%。
二、现场直击:放学时段的"马路兵法"浦东东环龙路——“错位停车"引发蝴蝶效应
下午4点,记者目睹了一场"马路游击战":第一梯队家长紧贴车位外沿停车,车尾故意超出白线;第二梯队直接斜插进车道,形成双排停车;卖糖葫芦的小贩推车在夹缝中穿行,喇叭声与家长抱怨声交织。“现在接娃像考科目二,既要卡时间又要算角度。"家长李女士的调侃透着无奈。
长宁天中路——校方协商后的“时间差"解法
相比之下,华师大附属天山学校门口的智慧车位却秩序井然。秘密在于:收费时段从公示的17:30推迟至18:00,完美避开放学高峰。这种“一校一策"的灵活调整,被周边居民称为"天山模式"。
【专家观点】同济大学交通工程系教授王雪松指出:“智慧停车本应提升效率,但若忽视特定场景需求,就会陷入‘科技与管理打架’的困局。学校路段需要的是‘脉冲式管理’而非‘一刀切’。"
三、争议焦点:道路公共资源该如何平衡?支持收费方认为:
“以前人工管理时,有些车一停就是半天,现在车位周转率明显提高"(周边商户反馈);
“用价格杠杆限制长时间占位,符合‘谁使用谁付费’原则"(市政管理研究者张某某)。
家长群体反驳:
“接送孩子是刚需,和购物停车性质不同";
“财政补贴的公立学校,门口道路为何不能给予便民缓冲?"
【政策深挖】记者查阅《上海市道路停车场管理办法》发现,其第12条明确“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限时免费时段",但具体实施细则尚未出台。而杭州、成都等地已在医院、学校周边试点“20分钟内免费"政策。
四、破题之道:智慧管理能否更有温度?市民建议集纳:
“错峰免费":设定放学前后30分钟不收费(如北京部分小学做法);
“白名单制度":家长车辆备案后可享每周若干次免费额度;
“收费反哺":将校门口停车费定向用于该校交通安全设施升级。
【他山之石】东京的做法值得借鉴:小学周边划设“熊猫车位",每日特定时段允许免费停15分钟,超时车辆会被周边商户集体劝导。既培养守时习惯,又形成社区共治。
五、小编结语: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温度当智慧城市的光环照进校门口的方寸之地,我们或许需要重新审视技术的边界:真正的智能不应是冷冰冰的计时扣费,而在于读懂放学铃声里蕴含的城市烟火气。眼下乱象既是挑战也是契机——能否在数据精准和人文关怀间找到平衡点,正是检验超大城市治理水平的试金石。
(互动话题)#你支持学校门口停车收费吗?#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或建议
能生得起孩子就有钱交停车费,我觉得这个收费没问题。换个思路,高价停车费也可以遏制开车去的接孩子的家长数量,那么多家长都开车去校门口交通都搞堵塞了
有支持收费方的网友?[笑着哭]
鬼扯,我们城市半个小时都是免费!
支持收费一百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