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朋友问印度现在演到了《大明王朝1566》哪一集,我回说“第一集”,无非是两个字:缺钱。
至于为什么会缺钱,其实这在《大明王朝1566》里,海瑞已经说清楚了:
明朝开国至今,亲王皇室宗亲遍于天下。按规制,一个亲王每年就要供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其余各种开支更不胜繁举。你们算没算过,一个亲王耗费国帑便如此之巨,大明朝那么多皇室宗亲耗费的国帑又是多少!就以浙江而言,每年存留粮米只有六十二万九千石,可供给皇室宗亲和府衙禄米就要一百二十三万石。以两年存留之粮尚不能供皇室府衙一年之禄米。天下大弊不革,就算倒了一个严党还会再有一个严党!至于皇室宗亲、宫中宦官、各级官吏,所兼并之田庄占天下之半皆不纳赋,小民百姓能耕之田地不及天下之半却要纳天下之税,这些更是人人皆知人人不言。正如海瑞所说,在大明王朝不敢谈及天下大弊,不敢触及藏身于贪官背后的更大弊病,这就是天下最大的问题。
朱家的子孙,什么都不用干就能坐拥富贵,国家必须养着。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宗室人口总共才58人,到了万历年间,已经猛增为15.7万多人,而晚明时节,则增为几十万人,乃至百万人。
到了明朝中叶之后,宗室的供养,就成了朝廷的大问题。这时代的亲王、藩王和其他皇族每年要拿走国家将近三分之二的财政收入,加上士绅地主阶层和官僚阶层的盘剥,明朝百姓的艰难可想而知。
嘉靖年间,一位御史上疏说,天下每年供应京师的粮食400万石,而供应宗室的禄米,就达853万石,山西河南两省的粮食,即使全部供应当地的宗室,连一半都不够。
这种藩王制度逐渐将明朝皇族宗室变成了一个寄生在大明王朝的巨大毒瘤,藩王们整天过着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宅男养猪生活。到了晚明,宗室的供养,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窟窿,成为最终拖垮这个王朝的重要因素。
那么国库空虚、朝廷缺钱了该怎么办?
第一步,搜刮底层,苦一苦百姓
第二步,抄大商人,沈一石的家
第三步,抄地方贪官,郑何的家
第四步,抄内阁大佬,严嵩的家
所以,农民造反的时候,也最恨他们。在明末战乱之中,皇族的死亡率也创造了各朝代皇族的历史之最,而皇族的庞大财富也被农民军或清军抢掠一空。有史学家总结道:“凡王府宗支,不分顺逆,不分军民,是朱姓者,尽皆诛杀。”。所谓“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众所周知,印度是一个种姓制度国家,种姓制度把印度教社会分成若干社会集团,集团之间有高低之分,贵贱之别,底层的吠舍、首陀罗需要供养着数以千万计的刹帝利与婆罗门。
显而易见,随着刹帝利与婆罗门、周公子与北极鲶鱼们越来越多,越来越膨胀,黄巢与李自成的出现亦是在所难免,毕竟历史的行程就像太阳地球的行程一样,是改变不了的。该地震的时候地震,该日食的时候日食!
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