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爆发,一地接诊200多例!有人差点毁容!紧急提醒:千万别拍

张老谈养护 2025-04-30 03:39:33

杨梅树下,一群孩子嬉闹着拍打树干,欢笑声中不知不觉沾满了白色汁液。第二天,几十名孩子脸上、手臂纷纷出现红肿水泡,有的甚至浮现出大片红疹。

当地医院急诊科一周内接诊200多例类似病例,医护人员连轴转都忙不过来。

近期在江浙沪地区,一种特殊的皮肤炎症病例突然激增。引发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竟是常见的杨梅树。

每年5-6月正值杨梅成熟季节,不少市民喜欢上山采摘,却不知杨梅树中蕴含的天敌——杨梅毒蛾,已悄然成为健康隐患。

这些看似平常的杨梅树上,栖息着一种名为杨梅毒蛾的昆虫,其体表覆盖着大量的毒毛。当人们拍打杨梅树或接触树干时,这些毒毛会随风飘散,落在皮肤上引起严重过敏反应。

这种过敏反应医学上称为"接触性皮炎",轻则红肿瘙痒,重则起水泡、溃烂,甚至造成面部永久性疤痕。

浙江省中医院皮肤科主任赵医生表示:"杨梅毒蛾引起的皮炎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今年因气候条件适宜,毒蛾数量剧增,导致病例激增。"

据统计,去年同期仅有30余例相关病例,而今年短短一周就超过200例,增长率惊人。

杨梅毒蛾为何如此厉害?

杨梅毒蛾学名"黄刺蛾",属鳞翅目刺蛾科,是一种常见的农林害虫。其毒性主要来源于幼虫体表的毒刺,这些毒刺含有组胺、蚁酸等有毒物质。

当人体接触到这些毒刺后,毒素会迅速渗入皮肤,引发局部炎症反应。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杨梅毒蛾毒素中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叫做"蚁酸酯"的物质,这种物质能够穿透皮肤表层,直接作用于真皮层,导致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从而产生红肿、水泡等症状。

更为严重的是,部分人群对这种毒素极度敏感,可能引发全身性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心慌等症状。

南京医科大学的皮肤学专家张教授指出:"杨梅毒蛾引起的皮炎虽然不会致命,但伤害不容小觑。特别是当毒素接触到眼睛、口腔等敏感部位时,可能造成永久性伤害。"

哪些人群最容易中招?

据临床统计,杨梅毒蛾皮炎的高发人群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果农和经常采摘杨梅的人群。这些人直接接触杨梅树的机会最多,感染风险最高。

第二,儿童和青少年。好奇心驱使下,他们喜欢拍打树干、抓捕昆虫,不知不觉中接触到毒蛾。由于儿童皮肤娇嫩,一旦感染,症状往往更为严重。

第三,皮肤过敏体质者。这类人群对杨梅毒蛾毒素的反应更为敏感,即使是轻微接触,也可能引发严重症状。

杨梅毒蛾皮炎的典型症状

杨梅毒蛾毒素接触人体后,通常会在6-24小时内出现症状。初期表现为接触部位瘙痒、灼热感,随后逐渐出现红斑、丘疹。严重者会发展为水泡、大疱,甚至糜烂、结痂。

最令人担忧的是,若毒素接触到面部,尤其是眼部,可能导致角膜炎、结膜炎,严重影响视力。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头痛等。

上海某三甲医院急诊科王医生回忆:"曾接诊一名12岁男孩,因在杨梅园玩耍后,双眼严重红肿,几乎睁不开眼,检查发现是杨梅毒蛾毒素引起的严重过敏反应。经过积极治疗,孩子视力才得以保全。"

如何预防杨梅毒蛾皮炎?

面对这种情况,专家给出了一系列实用建议:

采摘杨梅时,应穿长袖衣裤、戴手套和口罩,减少皮肤裸露面积。北方地区的朋友到南方旅游时更应注意,由于不熟悉当地情况,防护意识往往较弱。

切勿用手直接拍打杨梅树,这是引发大量毒毛飞散的主要原因。采摘时可使用专业工具,避免直接接触树干。

采摘结束后,应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暴露部位,并更换衣物。衣物最好单独洗涤,避免交叉感染。

警惕类似毛毛虫的昆虫,特别是体表多刺的幼虫,这些很可能就是杨梅毒蛾的幼虫,千万不要用手触摸。

如不慎接触,该如何应对?

若不幸接触到杨梅毒蛾毒素,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用透明胶带轻轻粘贴接触部位,然后揭下,可以去除大部分附着的毒毛。这种方法简单有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其次,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接触部位,但不要用力搓揉,以免加重毒素渗透。

再次,可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或卡拉明洗剂缓解瘙痒。若症状较重,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给予抗组胺药物或糖皮质激素治疗。

若出现呼吸困难、心慌、眩晕等全身症状,应立即拨打120,前往医院急诊科就诊。

不只是杨梅树,这些"毒物"同样要小心

除了杨梅毒蛾外,还有许多常见植物和昆虫也可能引起类似的皮肤过敏反应:

松毛虫、柳毒蛾等多种带毒毛的昆虫,其致病机制与杨梅毒蛾类似。华北地区的松林中松毛虫尤为常见,春季游玩时应特别注意。

漆树、乌桕等植物的汁液含有漆酚成分,接触后可引起严重的接触性皮炎。农村地区这些植物较为常见,老人小孩尤应注意辨认。

夹竹桃、曼陀罗等观赏植物,虽然美丽但含有多种有毒物质,误食或长时间接触可能引起中毒反应。

杨梅季已悄然来临,江南地区的杨梅林中,红彤彤的果实正在枝头绽放。然而,在享受这一季节美味的同时,也要时刻警惕隐藏的危险。正如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所写:"美丽的事物往往藏着危险,就像玫瑰有刺,火焰会灼伤人一样。"杨梅树下的毒蛾,正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让我们在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保持应有的警惕,让采摘的过程既充满乐趣,又远离危险。毕竟,健康的身体,才是品尝美味的前提。

参考文献:[1] 王宇, 陈林, 杨树英. 黄刺蛾(杨梅毒蛾)引起的接触性皮炎临床特征及治疗研究[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2, 55(6): 512-516.[2] 赵明华, 郑敏, 李卫国, 等. 刺蛾科昆虫毒素成分分析及其致敏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3, 41(3): 367-372.[3] 张志强, 孙勇, 刘欣. 我国常见有毒昆虫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现状[J]. 中国病媒生物防制杂志, 2024, 35(1): 123-128.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