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善财经
近日,苏州银行摊上了件小事,根据江苏证监局在4月11日的公告。
苏州银行因其基金托管业务存在问题,收到了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
具体原因是三点:
该行的个别核心业务岗位人员未具备2年托管业务从业经验。
在估值核算方面存在个别所托管基金估值对账不一致的情况,并未及时处理和向基金管理人反馈。
在内部控制方面,该行内控稽核部同时承担投资监督和稽核管理职责,而公司资产托管系统个别产品基本信息录入存在错误。
都被警示了,为啥是小事呢?
熟悉金融系统的朋友的都知道,这只是基层工作中最基本的合规要求。
稍微用点心基本上都能避免,但偏偏现在苏州银行却翻了车,属实有点不应该……
//不稳定的管理层,打折扣的合规?
这事儿就和学生们写作业一样,简单的题目写错,要么是读题不认真,要么就是写的时候起了轻视之心。

只不过,有些难以理解的是,这次苏州银行的考试其实是开卷的形式,做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就在今年一月份,同处江苏省的江苏银行、南京银行,其实已经为苏州银行预警了。
这两家银行当时因存在多项问题被江苏证监局采取监管措施,江苏银行是被责令整改,南京银行被出具警示函。
问题和苏州银行类似,都是关于基金托管方面的,上述的三个问题,都是这两家银行在接受检查时出现过的。
这是已经给了答案的开卷考试,还给了两个月的总结时间。
如此“公开透明”的考试,还没有做对,不禁让我想起了当年坐最后一排的小王同学,由于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天天吵架,对他也疏于管教,那是晚上打游戏,白天睡大觉,结果完美的错过了一个又一个知识点。
以此为线索,翻看苏州银行的高管变更记录,和同属金融行业的同行们相比,就不是那么稳定了。
2022年,该行董监高共有27次人事变动
2023年,全年发生35次调整,涉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近30人。
2024年,截止9月份已经出现了10次人事变动。
这样“动荡”的人事局面,就很考验现任崔庆军和行长王强等一众高管的能力了,金融系统,特别是银行,是个很复杂的对“人”管理的过程,求的是一个“稳”字。
这次“翻车”,暴露出的似乎就是以崔庆军为首的核心管理层,在内部风控、基层管理工作方面,还不够细致深入的问题。
毕竟就和狼来的故事一样,在接连经历几次大的内部变动后,底层员工,中层管理懈怠就成了难免的事了,更何况,连续三年,核心管理层都没那么稳定。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近两年多次因为合规问题受罚,据天眼查APP显示,不完全统计,其历史行政处罚总金额达246.5万元。

具体来看,2024年7月,因项目贷款“三查”不到位;违规办理无真实交易背景银票业务,苏州银行泰州分行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泰州监管分局罚款80万元;
2024年8月,因数据治理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苏州银行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监管局罚款60万元。
在2023年,苏州银行被警告并被罚款122.2万元:提供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统计报表;为预算单位开立专用存款账户未经人民银行核准;未按规定报送账户开立资料;未按规定收缴假币;占压财政存款或者资金;违反安全管理要求;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开展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擅自代理消费者办理业务;未按要求使用格式条款。
可以看到,都是和本次的警告类似的合规方面的问题。
合规这事儿很繁琐,特别是和钱打交道的银行,需要的是磨耳朵式的不断宣导,流程上在前端的预防,考验的是基层管理,需要的是相对稳定。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特别是被警示的基金托管业务,涉及到投资人的血汗钱,往严重了讲,近些年私募跑路的案例也不少,苏州银行的托管规模和巨头相比虽然不大,但是也已经上百亿了。
所以,无论是对员工,还是对投资人来讲,合规都是生命线。
令人庆幸的是,本次监管点出的只是一些小问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算是给苏州银行的中层们提了个醒,即使崔庆军和王强们哪天出现了新的变动,管理层再换,自己也要严守合规线。
毕竟饭碗是自己的,而且,从业绩上看中层们做的也是可圈可点的。
//利润向左,营收向右
这么说是因为只看营收和利润数据,近两年虽然频频更换管理层,但是苏州银行整体来看确实还挺好。
2024年,从业绩快报来看,苏州银行营收增长3.01%,利润增长11.10%,虽然相比于上一年度的17.41%,呈现下滑的趋势,但是也保持了低双位数的增长。
但是如果细细拆分来看,就不如看起来的那么光鲜了。
先看营收方面,相比2023年的0.88%有所回升,这与投资收益等其他非息收入的增加密不可分。
这块主要是因为在去年的九月份,股票市场回暖,明显提振了商业银行的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同时也利好中收业务,外加净息差降幅收窄,使得行业的业绩增速进入反弹区间。
在苏州银行2024年前三季度的财报中,实现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17.88亿和4.6亿,同比增长了29.48%和190.11%,两项业务之和的收入占比也由2023年的17.12%增加至23.2%,由此也推动前三季度营收增长了1.1%。
与此同时,前三季度表现不佳的中收业务,也有回暖的迹象,外加投资收益的加持,使得全年营收增速回升至3.01%。
在利息收入方面,受累于贷款利率下行, 2024年前三季度,苏州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已经下降了6.52%至59.76亿,也是自2020年以来首次负增长。
在贷款投放上,四季度贷款规模增长30.7亿元,较去年同期少增9.6亿元,全年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6%,较三季度下降0.5个百分点,贷款占比总资产环比下降0.7个百分点至48%。
在利率下调和贷款增速放缓的双重影响下,苏州银行2024年的净利润增速明显下降。
资产质量上,不良率稳中有降。2024年苏州银行不良贷款率0.83%,较三季度环比下降1bp,保持在较低水平。
拨备维度——环比小幅提高。四季度拨备覆盖率环比提升9.8个百分点至483.46%;拨贷比为4.01%,环比提高2bp,目前苏州银行也是全上市银行仅有的4 家“不良率低于1%、拨贷比超4%”的银行。
但是,虽然整体不错,零售不良贷款率却持续上升,不良率从2023年的1.02% 上升至 1.33%;个人经营贷款不良率半年内大幅上升0.76个百分点,从2023年的 1.51% 激增至 2.27%;消费贷款不良率也从2021年的1.00% 上升至 2024年的1.38%。
随着苏州银行零售业务不良率的升高,逾期贷款率也有抬头迹象。2024年上半年逾期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为0.93%,较上年末上升了0.21%。
这也契合拨备覆盖率在2024年中期,相比2023年的522.77%下降 39.31个百分点至483.46%;2024年前三季度,信用减值损失同比下降50.9%,有没有一种可能性,利润的压力是由这方面缓解的,如果没有,可能会更糟糕一些?
虽然在核充方面,可转债强赎条件已经触发,估算后核充可以提升至10.5%,但也低于行业平均的10.86%。
所以虽然目前的业绩表现不错,对未来,其实并不乐观,因为省内的竞争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
当下苏州银行业务主要聚焦在省内,2024年上半年对苏州市本地的贷款投放接近6成,江苏省内其他地区占4成。
同省的江苏银行和南京银行,不仅深耕本地,在周边及全国其他地区也展现出了扩张能力。就比如2024年上半年江苏银行在长三角、京津冀等省外地区的贷款投放占比为13.98%,南京银行这一比例则在14.73%。
目前来看,坐落在江浙沪片经商的黄金土壤的苏州银行,虽然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但是如果不能勤修内功,把核心管理层给稳定下来,市场难免会被巨头蚕食。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