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社会中,名字作为一个代号,是个体存在于社会的标识,也是个人受社会认知与偏好影响的重要符号。
在传统中国家庭里,“起名”这件事情往往是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底蕴和家庭美好的期望,父母通过为孩子“起名”,赋予孩子一个社会代号,给孩子一个个人身份的塑造与认同。那这些名字都有什么含义?又有哪些趣事呢?
在我国,每个时代都有那么几个特别流行的名字,它们往往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我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在不同时代的流行名字里,窥探出一些每个时代的印记。
不少读者此刻脑海中估计已经浮现出了不少流行名字,据国家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中显示,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已经出现了四轮重名潮。
建国之初,国家百废待兴,重振国风、富国强兵成为那一代年轻人的共识,很多夫妇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为男孩起名时就采用了“建国”“建华”“国强”,为女孩起名时多选用“桂英”“秀兰”,可能在此时的我们看来,这些名字充满了“爹味”“土味”,但这就是当年的年轻人最真挚最热烈的期盼,盼自己的孩子同祖国一起,建国富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名字的变化来了,单字多,比较常见的有“军”“勇”“英”等字,我们依然能在这些名字中看到年轻人的爱国热情。
在时代延续性较为突出的同时,父母们的“起名”开始向个体期待靠拢,名字是父母对孩子未来的个人期盼。
上世纪末,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国家经济形势一片大好,许多人都投入经济建设的浪潮里,这个年代的父母们开始强调个人奋斗,坚强伟大,靓丽多彩,结合六七十年代单字起名的风潮,新生儿名字中一时间出现了大量 “杰”“伟”“芳”“丽”“娟”等字,同样这些名字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愿景,也引发了重名潮。
据统计,当时仅叫“张伟”的孩子就有近30万人,一直纳闷花儿乐队的主唱张伟为什么要叫“大张伟”,原来是为了区分重名,破案了。
时间进入21世纪,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人们的知识水平及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也逐步提高,给孩子起名不再只有简单的时代印记和期盼,更增加了家长们对“独特”、“文艺”、“浪漫”的探寻,新一代的年轻父母开始重视“好听”、“有内涵”的名字,这便是第四轮的重名潮。
这一代父母给孩子们起名就出现了这些爆款名字:“梓涵”、“雨萱”、“子轩”、“浩宇”等等,虽然具体用字有所不同,但“轩、梓、涵、宇”等一系列带有文艺风格的同音字大受欢迎。
但是真正让“梓涵”进入大众视野是因为“梓涵”父母的所作所为。网上流传出一张聊天截图,说是一个叫梓涵的小朋友在学校被蚊子咬了,他妈妈就在微信群里对老师一顿“狂轰滥炸”,还问老师:“为什么不咬其他人?”
虽然这截图是真是假咱们也分不清,但“梓涵”这个名字可算是火了。网友们开始模仿这位妈妈的口吻,猫猫不吃饭,网友们说:老师,我家梓涵为什么不吃饭。
狗狗打架:老师,我家梓涵为什么挨打啊,这只狗狗为什么只打梓涵,不打别的狗狗啊。于是,成千上万的“梓涵”就出现在社交平台,成了一个热梗。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一代的年轻父母,成长时正好赶上了流行文化的浪潮。
不少家长就是看着武侠小说、琼瑶电视剧一路长大,文艺作品里那些主人公名字在当时就饱含启蒙色彩,充满浪漫与想象,当他们长大为孩子起名时,时代的印记便自然地复刻到了孩子的名字上。
重览历史的画卷,我们不难发现,新中国成立后,四波不同时代“烂大街”名字的变化,充分折射出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全民思想观念的革新,每一轮的重名潮都伴随着浓浓的时代烙印。
如今我们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新一轮“烂大街”的重名潮似乎又要来临了,哪些名字可以脱颖而出,各含其意,足够代替“梓涵”“雨萱”们呢?
首当其冲的,便是各类生僻字。搜索新生儿“起名寓意”,便有众多“生僻字”被推荐出来。生僻字有“婳、芮、烜、晟、昱、琰、宥”等等,这类字自身往往就带有一定正面德行、品质的含义,再加上“生僻字”带来的文化韵味,十分受这一带年轻父母的喜爱。
只是今后可能要苦了老师,如果生僻字起名风潮愈演愈烈,可能就要从彧、珩、婠进化为更难辨认的懿、龘、騱了。
还有各种“奇奇怪怪”的名字,这类名字大多有着张扬个性。有的父母根据自身名字给孩子取名,父亲姓刘,母亲姓程,便给孩子起名刘俊程。
还有的父母有更具有个性表达,姓何的孩子,叫作“何必当初”。姓陈的孩子,起名“陈风暴烈酒”。
一些从小看着动画片动漫长大的家长也会有中二之魂,叫做“陆焰之瞳”。新一代的家长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大众化的选择,不过,这些独特、个性的名字如果太过另类,孩子可能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遇到更多的麻烦。
但是,不同时代“烂大街”姓名的变化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可以看到父母对子女承载的爱意,想要给孩子一个寓意深远、多元化风格的社会代号。
起名艺术也跟着时代变迁,是不同时代年轻人的各类性格,中国文字通过巧妙地选择和组合,赋予一个生命以丰富的意义和情感,让其独特地成长在社会舞台上,这便是姓名的独特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