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92年过了“五一”节没多久的一个夜晚,聂荣臻元帅感觉自己身体情况很糟糕,可能撑不了多久了。那会儿,他女儿聂力始终陪在病床旁边照顾着。聂荣臻元帅眼神里充满了感情,望着女儿,用很微弱的声音说:“你小时候吃了不少苦头,能有现在的成就,全靠党的栽培。把你成长的经历记录下来,那会是很有价值的事情。另外,我心里特别感激你妈妈,要不是她,咱们全家也没法团聚到今天。往后,你可得好好照顾你妈啊!”
聂力眼眶湿润了,她心里明白,老爸对老妈有着深厚的同志情谊、战友间的默契,还有整整64年不离不弃的夫妻深情。而她呢,经过不懈的努力,总算是追随老爸的脚步,踏入了国防科技的大门……
【聂力艰难的童年】
1930年9月份,聂力在上海呱呱坠地,她家是共产党员之家。那时候,她老爸聂荣臻正忙着党的秘密任务,外头的人都管他叫“李先生”。所以,聂力的爸妈就给她起了个“李”姓的小名,简单好记,就叫“李丽”。
1931年春天,4月份那会儿,因为有个叫顾顺章的叛徒,把中共中央的大本营和头头们住哪儿都告诉了国民党,聂荣臻在上海可真是忙坏了,他连着多少天都没合眼,帮着周恩来赶紧把中央的机构给挪了个窝,这才让党没遭受到灭顶之灾。那时候,聂荣臻的小闺女聂力才一岁多,整天哭着喊着要找爸爸。可聂荣臻已经跑到苏区去了。他老婆张瑞华呢,因为女儿太小了,没法一块儿带走,只能留在上海,继续干地下党的活儿。
1934年春天的时候,张瑞华独自一人带着小聂力,住在上海英租界里党的一个隐蔽接头地点。可糟糕的是,有人背叛了组织,把这个地方给暴露了。敌人很快就找上门来,把她们母女俩都给逮住了,先扔进了英国巡捕房的牢房,接着又被转移到英租界提篮桥的女监狱里。
在牢房里,不管敌人如何拷问,张瑞华一口咬定自己姓王,说她的老公姓李,是个做小买卖的,他们住的地方也是临时安顿的,对于为啥被抓进来,她表示一头雾水。
敌人从妈妈那里啥也没问出来,于是就把目标转向了小聂力。几个女特务装成共产党人的模样,想尽各种办法来诱骗小聂力,可不管她们如何甜言蜜语,小聂力就是紧闭着嘴巴,一个字也不肯说。
尽管使尽了各种手段,敌人还是没能从母女俩那里得到想要的信息,最后只好找了个“没证据,送回原住处”的理由,把她们给放了。但这可不是说敌人就善罢甘休了,她们的房子周围,白天黑夜都有人盯着,敌人心里打的算盘,是想通过长期监视,看能不能钓到更大的鱼。
1935年秋天的时候,上头让张瑞华去天津,目的是要和苏区的聂荣臻同志碰头。为了方便行动,再加上考虑到孩子的安全问题,张瑞华没办法,只能把孩子留在上海,暂时放在党员毛齐华同志家里照顾。
这家人过得特别不容易,儿子离家去参加革命了,留下个身子骨弱的老奶奶,还有聂力,他们只能紧巴巴的过日子。时间一年又一年地溜走,家里穷得叮当响,聂力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学干农活,割麦子、插水稻,还会纺线、挑重担。为了糊口,她还去给大户人家当下人,跑到纱厂里当小孩工……
1945年,抗战结束后,聂荣臻和张瑞华心里一直挂着他们的女儿,可就是不知道孩子到底在哪儿。后来,组织安排了在上海工作的地下党成员毛齐华回了一趟老家,这才把聂力给找到了。为了不让人发现,在上海的地下交通员的帮助下,聂力坐上了一艘小木船。她只知道这次是要去找远方的爸爸妈妈,但爸妈具体长啥样,她脑海里已经模糊了。
小船最终抵达了江苏淮阴的地方。一到新四军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就非常亲切地见了聂力,跟她细说了她老爸聂荣臻的事儿。
党组织再次安排人员,将聂力送往了北平军调处。到了那儿,叶剑英掏出一张照片,跟聂力打趣道:“喏,这就是你老爸。你拿着这张照片,去张家口找找看,碰到谁长得跟他像,就叫他爸爸好啦。”
聂力始终铭记着,和老爸阔别十五年后首次重逢的那一刻。父女俩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好像从未分离,半点生疏感都没有。老爸笑得嘴都合不拢,走到哪儿都带着聂力,还总抽空亲自教她读书识字,不厌其烦地给她讲解:共产党和国民党有啥不同,是共产党让她逃离了苦海……直到这一刻,聂力才恍然大悟,为啥父母要离开她,全是为了让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百姓能翻身得解放。
那年,聂力刚满16岁。1946年,解放战争打响,队伍从张家口搬到了老革命根据地——河北阜平县。郝治平阿姨和徐佩如阿姨都很热心,她们帮聂力恶补语文和数学。
聂力这辈子都记得清清楚楚,她还是个1岁多的小娃娃时,老爸就离开她去苏区了,后来还走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三岁出头,她就跟着老妈进了英国佬的牢房。到了五岁,老妈也不在身边了,她一个人在嘉定的穷农民家里,咬着牙过日子。她们家的命运啊,跟中国革命紧紧绑在一块儿。到现在,她都觉得,是党给了她第二次生命,虽然小时候吃了不少苦,但这些经历让她明白了啥叫人生,把她锻炼得特别坚强,也让她知道了老百姓的不容易。她对那个一手把她拉扯大的老奶奶,心里头有着说不出的感激,这事儿对她以后长大成人,影响可大了去了。
【坚定地走上父亲的道路】
1950年3月份,聂力正读中学呢,那时候她就特别争气,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1953年,聂力结束了高中的学业,到了第二年,她顺利考入了去苏联留学的预备班。那时候,她心里还有点不踏实,特意去找了彭真叔叔问问:“我都这么大了,去苏联上大学合适吗?”
彭真对她打气说:“我到了18岁才念高年级小学,你们现在的环境比我们那时强太多了。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是真正有本事的人才!”
聂力听完之后,默默地点了头,心里深深烙印下了老革命家的叮嘱。带着前辈们的厚望以及父母对她的期盼,她踏入了苏联列宁格勒高级机械光学学院的校园。
她把人生中最灿烂的青春时光献给了冰天雪地的列宁格勒校园。在那里,她像海绵吸水一样,在知识的汪洋大海中不断汲取养分。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她的知识储备日积月累,飞快地增长。这些经历都为聂力将来投身国防科技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0年,聂力回到了祖国,这时聂荣臻给她分析了眼下的状况:咱们刚起步的国防高科技遇到了大堆麻烦。国际上有些人还在那儿看笑话,说咱们中国“二十年也别想造出原子弹”。这下子,有的人开始犯嘀咕,有的人则拿不定主意了。
聂荣臻元帅主导国防科技工作时,心里有个坚定的想法,那就是咱们国家得有自己的高精尖武器,像导弹、原子弹这些。为啥呢?因为一个多世纪以来,咱们老是被帝国主义欺负。所以啊,要是哪天敌人用核武器攻击咱们,咱们手里头也得有点能反击的玩意儿,不能再让人随便欺负了。
邓小平看着聂力,直接说道:“祖国现在正需要像你这样的人才,我特意给你准备了个大奖章,你怎么还想着回去呢?”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幽默与亲切,鼓励聂力道,“留下来吧,为咱们国家的国防科技出一份力!”
聂力和一群留学生被安排到了中国解放军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那可是咱们国家头一个研究导弹的地方。她换上了军绿色的制服,从实习生、技术员这些基础岗位干起,一脚踏进了国防科研的大门。
人得有个坚定的信念,从古至今,在人类一步步前进的路上,信念一直就是那股子推动的力量。咱们中国,凭着自己的本事,绝对能把导弹、原子弹这些顶尖的国防武器搞上去。只要心里有信念,聂力不管干啥事儿,都得拼出个名堂来。
聂力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是,父亲为了咱们国家能有个强大的国防,哪怕自己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但每次导弹发射试验,他都坚持要到现场去亲自看看。
1966年10月那会儿,咱们国家拍板决定,要在自个儿的地盘上搞一次“两弹”结合的大试验。这可是头一遭尝试用导弹来发射核武器。
这天,兰新铁路没跑了,西北的天空也没有飞机飞过,因为新疆和兰州的军队们都紧张地准备了起来,几十万的战士们进入了战备状态。发射场边上的老百姓,成千上万的都被安全转移了。但就在这个时候,聂帅却站在了发射场,亲眼看着导弹核武器被一点点组装起来,对接、瞄准、调整,还有发射前的各种检查。他信心满满地跟那7个“拼命三郎”小队的成员一个个握手,那双以前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大手,让年轻的操作员们心里都燃起了必胜的火苗。
10月25日那天进行发射,戈壁滩上刮起了大风。聂荣臻跑到发射架和控制室,耐心听了专家们的详细情况说明,随后果断下令,试验继续按照原计划进行。
聂荣臻坐在一张椅子上,亲自盯着导弹和原子弹的电力装置连接。他旁边,老元帅稳稳坐着,眼神坚定,一直看着操作员田宪坤。旁边的警卫参谋和秘书,因为担心老元帅的安全,手心都冒出了汗,紧张得不行!
这位是咱们共和国里,那个坚韧不拔、信心满满的元帅。他把自己的一颗心,全扑在了他亲手带起来的国防科技事业上,跟祖国的发射场紧紧绑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
导弹按照事先规划好的路线,直奔目标地点而去。
聂帅勇往直前,带着拿下高科技巅峰的魄力,领导国防科技团队在太空领域奋力一搏,争夺胜利。
聂荣臻在戈壁滩上给周总理打了个电话,兴奋地告诉他:咱们国家的第一颗导弹核武器,直接打到了目标区域,核弹头在罗布泊的天空中炸开了,“导弹和核弹头结合”的试验,一次就搞定了!
老爸的胆识和决断力,还有他那种凡事都冲在前面的干劲儿,在闺女心里牢牢扎下了根。
【中国第一位女中将】
1971年,聂力换了份工作,从七机部跨到了海军装技部的科研部门。
1974年的时候,聂力被安排到了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09”以及“718”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后来还升为了副主任。到了1976年年底,这个办公室就从海军那边搬到了国防科委。然后到了1977年,她又去了国防科委科学技术部的海军局,当上了副局长。
那时候,要确保洲际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顺利进行,还有推动航天技术发展,海上追踪测量的船队得稳稳当当地把这项重要任务给办好,质量得过硬。
聂力干工作时,老爱往科研最前线跑,就像她老爸那样,她会耐心听研发团队的意见,弄清楚设备的进展情况,接着就跟各省市的领导通气,争取他们的帮忙。说到定远洋测量船的卫星导航计划时,聂力觉得,咱们得靠自己的科研团队,同时还得虚心学国外的先进技术。她和团队一起出去考察,听了好多专家的分析,最后选了“子午仪”方案。结果证明,这方案挺靠谱,也再次告诉我们,要想搞出顶尖的科研设备,还是得靠自己的科技实力。
远洋探测船是在上海打造的,这一路走来,真的是不容易。一开始,它的建造过程就碰到了不少难题。但好歹,还是一步步坚持下来了。从设计到施工,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不过最终还是成功造出了这艘船。说起来,能在上海这样的地方建造出远洋探测船,也确实挺不容易的。
1970年年底,周总理亲自召开了中央的一个特别会议,拍板决定要把这个工程项目当作国家的头等大事来抓。转眼到了1972年春天,叶剑英元帅接了周总理的班,他组织了一个军委的办公会,专门来了解这个工程的进展情况。会上,有人反映说,让上海负责造那么多船,压力有点大。叶剑英一听这话,就伸手转动了桌上的地球仪,指着上海的方向说:“咱们得咬牙坚持,这测量船是非造不可,而且就得在上海造。”
聂力加入了工作团队,并且长住在上海。她和所有人一样,不分昼夜地忙碌着,为了尽快完成任务,经常得加班到深夜。
那时候,三毛钱的夜宵补贴还没到账,聂力就常邀请一起值夜班的同事,去营地边上的小餐馆吃云吞。大家伙儿都觉得,她真是个平易近人的好大姐。
说到工作,聂力那可是要求得严严实实的,一点马虎不得,质量绝对是头等大事。她会跑到那个跟11层楼差不多高的测量船上,上上下下仔细检查,一瞅见问题,立马就跟相关的部门反馈。管这个项目的几个参谋都讲:“咱们干工作得细之又细,想得全之又全,因为聂力总是比我们想得还远、还周全。”
当大伙儿正为远洋测量船的名字挠破头皮,想破了脑袋也没个定论时,聂力无意间瞥见了叶剑英元帅在大连视察期间留下的诗作,一下子来了灵感。她赶紧跟业务部门的同事们商量起来:“要不咱们就给这测量船取名‘远望号’吧?你看,航天测量得看得远,又代表着咱们的长远规划,‘远望’这俩字,含义深着呢!”说着,聂力用期待的眼神望向周围的同事。
李奇局长一听这建议,立马就表示赞同,并且很快给国防科工委党委递了份报告上去。陈彬主任和李耀文政委看了后,都点头给了通过。
“远望”号成了远洋测量船的新名字。船身上那“远望”两个字,是从毛泽东同志以前的手写字体中选出来的。
1979年那会儿,测量船的大体构造工作已经搞得差不多了,眼瞅着就要往上面装设备了。江南造船厂呢,早就竖起了一栋楼,本打算用作招待所,好安顿那五百多名要来装设备的专家。但问题是,楼是盖起来了,可里头的配备却一直没到位。这边设备急着装,那边人员也等着入住,厂里想尽办法,但问题还是拖着没解决。聂力当时正好在现场负责协调工作,她就跟同事们一块儿去找上海市的领导求助,一块儿琢磨怎么解决这事儿。
不到一个月时间,新楼里的桌椅板凳、铺盖被褥这些必需品就全给置办齐了,技术人员也顺顺当当住进了临时宿舍。大伙都说:“聂力这人真有两把刷子,干事利索,在工程里头就像桥梁一样,把各个环节都串起来了。”聂力听了只是笑笑,说:“这些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国防科研这事,得大家一块儿使劲儿,就像打仗一样,得集中力量,打准打赢。”大家听了都点头,觉得这话在理,因为这本来就是聂帅一直强调的,你看“两弹一星”不就是这么干出来的嘛。
得到中央的同意后,1980年5月到6月那会儿,咱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往南太平洋那边,发射了一枚洲际运载火箭,这是为了做个全程飞行测试。
那天,“远望”号航天测量船带领着其他11艘大船,劈开了蓝色的大海,掀起一道道白色的波浪,浩浩荡荡地朝着太平洋开去。让人惊叹的不只是它的个头和漂亮,关键是船上装的都是咱们国家最新的高科技玩意儿。上千台遥测、通讯、雷达、导航、遥控、高空气象等设备,全都是电脑在管着。船上的人抬头看的是天上的星星月亮,400多名科技人员忙活着,耳朵竖得跟天线似的,就等着从老远老远的地方传来祖国的指示。船顶上,那个超远程雷达骄傲地立着,像个超级大喇叭对着太空喊:瞧,这就是海上的科学城堡——“远望”号!
1980年5月18日,那天真的挺让人激动的。咱们国家的老百姓都盼着,等着看个大热闹。
“给半小时做准备。”
在北京国防科工委的指挥中心,大彩电前头,大伙儿的心跟着汇报、命令和调度的声音,蹦跶得厉害。那一块块显示屏上,数据、图表轮换着出现,就像是火箭飞行的路线图,在屏上一点点展开。
“一级脱离”、“二级脱离”、“三级脱离”,火箭已经离开了那片被晚霞染成桔黄的大地,正朝着蔚蓝太平洋的上方疾驰而去。
秒表的声音滴答滴答个不停,聂力和他的战友们心里焦急万分,时间仿佛被拉长了一样难熬。军委的张爱萍首长有明确要求,测量船必须收集到所有数据,还得完好无损地返回。
“180号雷达探测到有物体出现!”
"远处探测到那个东西了!"
一个接一个地,传来“追踪无误!”的呼喊,精准的数据就这样源源不断地送进了指挥部。
我们国家顺利完成了首枚洲际运载火箭的全程飞行测试。
东方的那头巨狮,终于发出了它的震撼之声!
全球都轰动了!
中国也跟着美国、苏联、法国的脚步,成了第四个能在海上进行追踪测量的国家。
现在这时候,邓小平、聂荣臻、王震这些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们,正聚在北京国防科工委的指挥中心,实时看着发射的情况。聂力站在领导们旁边,眼里闪着泪光,一边讲解每一个回应指令的意思。
发射任务大功告成那一刻,聂帅满脸喜悦,眼里闪着光,直接喊道:“这一炮,全世界都得震动!真心感谢大家!”说完,他随手拿起笔,一挥而就,写下祝福语:“衷心恭喜参与这次运载火箭发射的所有同志,任务圆满成功!这是咱们自力更生、不怕吃苦、团结一心、共同努力的巨大胜利!”
聂力和她的战友们终于大获全胜,漂亮地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在这一刻的荣耀里,她心里头想的全是这个项目的成功,那可是全国35个部门、24个省份,还有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海军这些大单位,总共1180个机构,几十万人一块儿使劲,互相配合,自力更生,拼了命干出来的成果,这都是大家团结一心的力量啊。
1988年的时候,咱们中国人民解放军重新搞起了军衔制度,聂力就成了国防科技这块儿头一个拿到少将军衔的女将。到了1993年7月24日那天,她又更上一层楼,被提拔为了中将,这下子,她成了咱们中国人民解放军里的第一个女中将。
有人认为,女性心里头那块最软的地方,就是对别人,尤其是男性的一种依靠感。她们往往会把男人看作是自己的“精神支柱”、“坚强后盾”。一旦碰到啥危险或者难关,好像就更需要男人在身边。这种心态,心理学家给起了个名儿,叫“求保护的天性”。不过,太依赖别人了,最后可能会让自己变得不那么独立。
瞧瞧聂力这一路走来的经历,你会发现,打从她有记忆开始,她就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生活的种种不易让她明白,得靠自己的双手和汗水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她既不愿意依赖父亲的成就过日子,也不想靠着丈夫啥也不干,只图享福。
有一回,聂力和香港几位有名的女性朋友聚到了一块儿,按那边的习惯,大家都被叫做“张太太”、“李太太”啥的。聂力就逗大家说:“我呀,可不想让你们叫我‘丁太太’。”这话一说出来,那些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太太们都把眼光集中到她身上,她们打心眼里佩服聂力,觉得像她这样让人尊敬的女将军,哪能用丈夫的姓再加上“太太”来称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