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百多年前美国发明的圆珠笔,仅凭一个滚珠在纸面上反复来回滑动就能留下一条条不间断的平滑印记。那么它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由于早期的羽毛笔不仅需要频繁的蘸取墨水,而且对握笔姿势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在当时会书写的人并不是很多。之后于一八零九年英国人设计出了一种金属笔尖,并能将墨水储存在笔身内部的容器内,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支钢笔。
但由于早期的笔尖十分的粗糙,墨水的输出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不仅非常难以书写且价格还十分的昂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于一八八八年美国发明家约翰劳德将金属笔尖改成了金属小球,从而诞生出了世界上第一支圆珠笔。不仅能使墨水分布的更加均匀,书写也更为流畅。

但与此同时却出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如果笔尖的钢珠过紧,墨水就会被堵住,如果太松又会使墨水大量露出。而在受制于当时制造水平的限制,很难造出精度更高的笔芯,所以只能从墨水中寻找突破。

由于早期使用的是不易干燥的水性墨水,很容易就会渗透到纸张的纤维中,并且这种墨水的输出完全凭借自身重力,一旦握笔倾斜角度过大,墨汁就很难流出。为此于一九三八年匈牙利发明家拉斯洛比罗决定将其改为有着极快干燥性且更强粘性的油性墨水,使其几乎不会渗透到纸张里去。

同时还无意间触发了一种神奇的物理效应,使墨汁在不借助重力的情况下就能被输送到小球上,这就是毛细引力现象。在自然界中树木可以向上吸收水分,就是这个原理。
假设将一根吸管放入装满水的容器中,液体与管壁之间的吸力会大于液体分子自身的吸力,当这股吸力足以抵消液体本身的重量时,吸管里面的液体就会被不断拉到上方。而在毛吸引力的作用下,圆珠笔不仅不会再受到角度的限制,而且还能将油墨平稳的推到钢珠上,从而可以画出优美的线条。

但这种设计对钢球的加工精度非常的高,使得单支的造价实在过于昂贵。为此于十九世纪瑞士在自身十分发达的制表机器的帮助下生产出了一批精度为零点八毫米的钢珠,同时将原先的金属外壳改成了塑料笔壳。如此一来就是成本断崖式下降,并实现了第一次量产。时至今日,这种精妙的设计仍然在每支圆珠笔上使用着。不得不说人类的智慧真的是无穷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