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中国高铁越开越快,网络越来越广,但为什么老百姓拼命打工却迟迟买不起房,目前社会上最大的问题已经不是如何发展?如何致富了?
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迎来了春天,发家致富的人比比皆是。
到了现在中国在经济和科技方面都有巨大进展,目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在科技和军事方面都有不小的进步。
在2025年春晚我国更是直接以机器人扭秧歌来刷新群众对于科技进步新的认知。
科技进步的同时老百姓却越来越累,我国又应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过去的中国与新的问题
回顾我国刚建国那会,那时候国内外形势可谓“内忧外患”。
外部美国已将战火蔓延到了中国边境,而国内,解放军不仅要忙着剿匪,还得忙着抓捕那些国民党留下的特务,同时国家的基础设施几乎没有。
后来我国好不容易打赢了朝鲜战争,这时苏联才终于愿意伸出援手帮中国搞工业化。
此时的西方国家从蒸汽机到火车的普及,已经经过去了整整一百年,而我国当时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工业基础的农业大国,想要追赶西方国家的水平可想而知有多难。
在上世纪50年代,苏联为中国援建的150多个工业项目,苏联的行为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无疑是“雪中送炭”,但对中国来说也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没有先进的技术,没有足够的工业基础一切都是从头开始。
正所谓“天道酬勤”,中国人凭借自己骨子里的聪明和努力很快就完成了第一个一五计划,哪怕后来苏联撤资,我国也已积累了几年的经验,正是这种工业基础为后来的一系列改革提供了保障。
从改革开放开始,到了90年代家家通电买电视,再到千玺年后直接迈入互联网时代,几乎每十年,中国的经济就会迎来新的飞跃。
如今中国一跃进入互联网时代,再次飞速的发展直接将中国带入了全球科技创新的前沿。
但创造经济和科技又一次次奇迹的同时,社会也开始变得非常割裂。许多人忙忙碌碌大半辈子却也买不起房子,有人却一套又一套的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确确实实成功地帮助数亿人摆脱了贫困。
在乡村地区,通过互联网许多人通过网络平台纷纷支持和捐助基础设施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偏远山村人民的生活条件。
如今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果,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即便国家整体脱贫,但光城市和城市地区都存在巨大差距,更别人城乡差距。
许多从村里走出来的人在看到大城市的发达和便利后,自然会想尽办法来到城市生活,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城里人越来越多,村里人越来越少。
所以脱贫的目标已经实现,但如何让每个人都能享受更平等的发展机会还是新的问题。
让人民致富同时社会进步
在上世纪,大多数国家都是利用大规模的工业化来推动国内的生产力,但到了科技发展时代,单纯依赖传统工业产业的国家模式已经无法在全球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我国也是在不断推动国内的工业转型。
过去我国一直是依靠着大规模的造业和低成本劳动力的模式,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一度成为的世界工厂,哪怕是高科技智能的苹果手机也是来自中国的富士康的流水线。但如今特朗普增加关税,这种模式也渐渐不适合国际市场。
我国进行产业升级目的除了提高产生同时也强调科技的进步,如果一个国家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未来就必将被国际市场淘汰,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近年来一直经济在进步,但是什么老百姓却感知不深呢?
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我国尽力缩小贫富差距,让更多的人分享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可是,这种改善的分配不均匀的。经济发展为一部分人带来了很大的财富,而另一部分人却并未受益,因此出现了贫富差距的拉大。
其实贫富差距的扩大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尤其是目前中国正在转型期。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机会都不同,有部分人群快速积累财富,而其他人则可能因教育或者机会因素,始终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
这种不平等不仅体现在收入上,还体现在社会资源和教育机会等各个方面。不过我国在这一方面也是一直有在努力,国家先后不断修改 最低工资标准,这直接让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保障。
为了限制那些高工资人群,国家还完善了 个人所得税制度,对高收入者进行合理的税收调整,并且将这部分资金用于支援低收入或者弱势人群,帮助他们提高收入水平。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贫富差距。
除此以外,国家还出台了各项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为人民群众造福。
真正的普及是向大众提供更好的机会,单纯的平均主义并不是让社会进步,反而会让大部分人变得消极。
我国更想通过各项政策的推进,改善贫困群体的生活水平的同时还提供给人民群众更多的机会,因此来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目前贫富差距扩大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国家始终在努力推动更多政策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机会能够致富。
国家也是希望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感受到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同时能够实现自我的价值,再利用个人来推动社会的发展,这才是我们共同富裕的真实目的。
未来的机遇与不安
那么我们能不能等到科技和经济普及到大众时再发展新呢?这明显是不能的。
自从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上经历了许多屈辱和危机,这也就给我们后世留下了一个深刻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因为这种观念的思想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文化中,我们知道过去历史的残酷,因此为了避免再次陷入那种局面,中国就必须在各个领域持续努力,甚至还要争取领先地位,也就是这种“不能停下来”的动力,让中国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
从另一个层面看,这种竞争意识给中国带来了快速发展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也推动了国家不断向前。但是科技的进步有滞后性,大多数没有跟上时代步伐的普通人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为了不被淘汰似乎每个领域都要求自己要不停地“卷”下去。
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落后”也不一定是坏事。
因为正是这种对于未来的焦虑和对未来不确定性才促使了越来越多的人去寻找新的机会。
正如过去的改革开放,那时候大多数人也是迷茫,但还是有很多人通过下海经商或者创业,最终成功实现了财务自由。
在如今的互联网的时代,首批也涌现出一批通过开网店、直播带货等新兴行业获得成功的人。
事实上,我国外部的环境充满竞争和变化,但正是这些一次次的变革也为普通人提供了大量新的机遇。
正如在上个世纪,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每个一段时间就要迎来停水停电,家家户户都在时刻提防下次的停水停电的通知,但到了现在几乎没有人再为此担忧。
从国家层面来说,我国目前在一些方面仍然面临竞争压力,但不能忽视的是国家已经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目前中国已经彻底脱贫,机已经不会再出现像过去那样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再者就是教育事业的普及,医疗等方面的改善,每个人都有了最基础的生活条件,我们的担心也可能是源于精神层面的觉醒。
再回头看,今天我们会因为与时代脱节感到焦虑和不安,但不久后我们认识和了解后可能会觉得这些担忧并不重要。
过去常常会担心手机支付不安全,到如今菜市场上也都挂满了二维码。
历史的进程总是不确定的,那些我们所担心的事情可能会因为时间而变得习以为常。
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挑战时,需要做的就是保持乐观,并且抓住每个时代带来的机会,才是最重要的。
社会的进步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大事,更是每个人都在经历的一次次变革,其中的成长与机遇需要牢牢把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在通过自身的努力,推动着国家的发展,也在享受这个过程中的收获。
我们不必过度焦虑,因为变革往往意味着机会,而每一个阶段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选择和可能。
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确实面临着许多挑战,尤其是在大国竞争的背景下,许多人可能会感到压力和焦虑。
但其实,理解这些挑战和机遇的本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和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
参考文献:
《奋进在不可逆转的复兴进程上——从全国两会看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人民网
《推动全体人民稳步迈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比较真实
[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