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霍去病一生战功累累,为何李广战绩平平,却比这两人更受欢迎呢?

历史云烟 2018-10-01 08:41:09

唐朝有很多歌颂飞将军李广的诗句,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高适的《燕歌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王勃《滕王阁序》“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等。从唐宋众多的诗句中我们总归可分为两类,一是赞颂李广功绩和英勇善战,二是为李广终身未封而叹息不平。李广战绩不如卫青、霍去病,但他在人们心中的存在感要强得多,这中原因应从多方面来看。

首先是因为他在抵抗匈奴的资历上要长得多。早在汉景帝时吴楚之乱,李广随周亚夫出战,李广任骁骑都尉,因立功,升任将军。后来镇守边关,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守护着汉王朝与匈奴对抗的前沿重地。那时汉王朝尚不具备与匈奴进行大规模作战的能力,国家与边民安危,全靠边关将士防守保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昌龄的这两句诗,就是对李广任雁门等地太守时的一种真实写照。飞将军这一称谓并不是自己所封,也不是上级所给,而是敌我双方共同认可的,当时可以说只要李将军在,匈奴就不敢轻易冒犯,李广威望之高可见一斑,那时卫青、霍去病还尚未出道呢。后来在汉武帝励精图治下,汉朝国力和武力大幅提高,一改过去的绥靖政策,开始了与匈奴大规模的战争,卫青及后来的霍去病先后横空出世,在沙场建立了不朽之功。遗憾的是在这些大规模决战中,李广建功相对很少,就连同他过去的功绩都淹没在别人巨大的胜利之中,被人淡忘。对后人而言,反观历史,李广的功绩就能再度呈现。

在汉朝建朝以来始终没有改变外戚当政的局面。可以说汉朝权力机构形成了一种等级,最高当然是皇权,二是外戚,三是功臣。一般是外戚把持朝政,卫青之姐卫子夫被汉武帝带入官后,几年即为皇后,卫青又娶汉武帝之姐平阳公主为妻,霍去病为卫青另一姐之子。卫青举家从草根阶层,一跃成了外戚中一股最大势力而权倾一时。但是应指出卫青、霍去病并不是依付在卫子夫裙带上成长起来的势力,只能说卫子夫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卫青、霍去病身服戎装,统帅大军7次远征沙漠,千里奔袭,基本摧毁了匈奴势力,为大汉建立了不朽功勋。而李广在后起的新贵面前已是暗然失色。除卫青、霍去病一门5人封侯,其手下将领公孙敖等数十人先后封侯,而老将李广却依然停留在原地。最后,在漠北一场大战中,作为前将军的李广本来可歼敌立功封侯的,但主帅卫青安排了他好友公孙敖为先锋主将,安排李广在沙漠中绕道漠北夹击,结果在沙漠中迷失道路未赶到参战,匈奴单于逃掉,李广羞愤自杀。我们可以分析,李广除运气差,全局战略不足外,受到打压也是一个原因。试想,如给他太多机会,地位迁升封侯,他比平级人的资历老能力强,势必难于驾驭,卫青本人则更愿提拔年青有为的将领,使用起来更得心应手,这种原因更造成李广难封的局面。

还有一点,汉代时都以杀敌多少俘虏多少来论功行赏,这种以人头确定军功的方式在古代也是普遍现象,而且古代不及现在那样论资排辈,只要有人头军功就能迁升,这就使很多艰苦的战事如诱敌、掩护、牵制等,那些即艰苦又容易牺牲且不易立功的工作,就只能由非嫡系来承担,李广承担了大量此类军务,不能杀敌当然难立功,后人说李广命运差应也包含了这些内容。

李广的儿子李敢终于被封侯,总算完成了父亲的夙愿,难道他比他老爹功劳大?是不是李广枉死,对其子有所怜悯也未可知。但他年青气盛,因父死一直不平,后来找卫青理论,并打了卫青,却被霍去病用箭射杀。其子封了侯却不得善终,李广可悲啊!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