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最近电视剧圈可真是热闹!要说最火的,还得是《雁回时》,站内热度直接冲破 3 万,成了开春以来古装剧的 “顶流”。这部剧为啥这么牛?不光靠古装扮相好看,更靠一套全新的 “玩法”—— 没搞那些你侬我侬的 CP 感情线,反而大打 “母女联盟” 牌,带着观众一路复仇爽到底。这一下子,可让整个行业都跟着琢磨起来:现在的电视剧,是不是正走出两条不一样的路?
以前看古装剧,要么是男女主谈恋爱升级打怪,要么是后宫里女人互相掐架。但《雁回时》偏不走寻常路,把焦点放在了母女俩身上。温峥嵘演的阮惜文,那可不是传统的柔弱母亲,而是在父权压迫下第一个觉醒的人,带着女儿庄寒雁一起对抗封建家庭。您瞧,这宅斗不再是 “雌竞”,而是母女俩联手 “反父权”,看得人直呼解气!
不过呢,这剧也有让人觉得可惜的地方。比如母女俩从疏远到结盟,十七年的恩怨说和解就和解,剧情有点赶;反派父亲庄仕洋坏得太彻底,少了点人性挣扎,让这场 “弑父” 戏少了点深意。但制片人说了,现在观众就爱 “爽”,尤其是从微短剧里学来的快节奏、强冲突,成了长剧的 “操作指南”。你看,去年好多古装剧都在加快节奏,女主一路开挂,再加点喜剧元素,就是要让观众看得过瘾。
这种 “无 CP、重女性成长” 的模式,确实戳中了当下观众的情绪。但也有人担心:要是光追求爽,忽略了人物细节,会不会让故事显得生硬?就像剧里最后那把枪,虽然出人意料,可总觉得少了点铺垫。
这边古装爽剧忙着 “快节奏”,另一边悬疑剧却反其道而行之。3 月开播的《沙尘暴》8.1 分,《棋士》7.4 分,这些剧没追求每分钟都有爆点,反而静下心来打磨人物。《沙尘暴》的编剧赵冬苓说得好:“塑造人物得靠细节,微短剧缺的就是这个。” 您看《沙尘暴》里的人物群像,每个人都有复杂的背景;《棋士》里崔业的心理转变,也是一点点铺垫出来的,这样的故事经得起琢磨。
制片人向通说,这种爽感是 “古典主义” 的,不是即时的痛快,而是看完后慢慢回味的爽,甚至能让人反复看细节。比如《沙尘暴》里的西北风情,《棋士》里的围棋文化,都是靠细节堆出来的真实感。这类剧更对成熟观众的胃口,他们愿意花时间跟着剧情深入,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
这就好比吃饭,爽剧是快餐,吃得快又过瘾;悬疑剧是家常菜,得慢慢品才有滋味。两种路子针对不同观众,却都在探索新的市场需求。
别看现在有《雁回时》这样的热点剧,还有几部高分悬疑剧,整个行业其实过得不容易。2025 年开年到现在,热播剧数量比去年同期少,口碑好的剧也难成爆款。云合数据显示,前三个月集均播放破 2000 万的剧只有 10 部,招商也越来越难,腰部剧集拉不到赞助的情况越来越多。
为啥会这样?一方面,观众口味变挑剔了,以前 7 分剧就能出圈,现在得 8.5 分以上才行;另一方面,微短剧分走了大量流量,6 亿多用户每天刷短视频,长剧得想办法把人拉回来。所以行业只能 “两条腿走路”:一边学微短剧的快节奏做爽剧,吸引年轻观众;一边靠扎实的剧本做口碑悬疑剧,留住成熟观众。
但问题也来了:把长剧做得像短剧,会不会丢了长剧的优势?比如人物深度、剧情铺垫,这些都是长剧的魅力。就像制片人阿灿说的:“长剧的优势是能给观众更长的陪伴和沉浸感,要是一味求快,反而丢了自己的特色。”
回想 2019 年,行业从 “流量为王” 转向 “内容为王”,出了不少精品剧。现在又到了关键节点,面对微短剧的冲击和观众的新需求,必须再来一次升级。但这次升级没那么简单:一方面要解决剧本薄弱的老问题,不能光靠概念和套路,得用心写人物、磨剧情;另一方面,得想清楚长剧的核心竞争力在哪 —— 不是模仿短剧的快节奏,而是发挥自己 “讲故事、塑人物” 的特长。
现在行业开机的项目越来越少,古装大剧减少,中小成本的现偶、悬疑剧增多,这是务实的选择,但也藏着风险。如果只盯着短期回本,不做长期的品质提升,再好的模式也会让观众看腻。就像阿灿说的:“百花齐放才是行业最好的状态,靠单一类型撑场子,早晚要疲惫。”
说到底,不管是走 “爽剧快节奏” 还是 “悬疑慢细节”,核心都是要抓住观众的心。观众要的其实很简单:故事扎实、人物鲜活,看得爽也好、想得深也罢,只要用心做,不愁没市场。接下来就看行业能不能把这两条路走稳,甚至走出第三条、第四条路了 —— 毕竟,观众的期待,永远比想象中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