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阳光炽热而浓烈,我背着那套用了多年的钓具,走向那片熟悉的野地。每一步都带着期待,又透着一丝忐忑。野钓,本就是一场与大自然的博弈,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决定这一天的收获。
想起之前跟两个钓友一起出去钓鱼的事儿。老张是个老手,他选钓位那是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另一个钓友小李呢,就比较随性,看着哪块儿水草多就奔哪儿去了。那天啊,老张在一片水域比较开阔,水下有沟坎的地方下了竿。小李就在水草边的一个小角落钓着。结果呢,老张钓了一上午,那鱼获还真不少,鲫鱼鲤鱼都有。小李呢,就偶尔能钓到几条小杂鱼。这就有个对比了,钓点的选择多重要啊,就像大家常说的“钓点选择不对,努力白费”。
其实野钓选钓位是有不少“3要”原则的。首先要考虑地形。像那种大水面,看似机会多,但其实鱼的分布比较散。反而是那种有小角落、有沟坎的地方,鱼喜欢聚集。大河里面,要找那种靠近岸边又有点缓坡的地方,水深大概一两米就挺合适。小河沟呢,就选那种湾子处,水流相对缓一些,食物也容易聚集在这儿。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有个钓友分享自己的经历。他在一个大湖旁边钓鱼,湖面看起来无边无际。一开始他就在湖中心附近下了竿,可是半天都没动静。后来他看到湖岸边有一处延伸到水里的石头堆,周围还有一些水草。他就想着去试试,就收拾家伙事儿去了那边。嘿,您猜怎么着,没一会儿就有鱼咬钩了,最后还钓了不少鳊鱼呢。这就说明,在大水面这种地方,不能只盯着那些看起来很大很开阔的位置,有时候看起来不起眼的小角落反而鱼更多。
那除了地形,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呢?这就涉及到野钓和黑坑、养殖钓的区别了。在黑坑里啊,鱼都是养殖的,密度比较大,对钓位的要求就没那么苛刻。只要把窝子打好,饵料对路,基本上在哪钓都能有收获。可野钓不一样啊,野外的鱼少啊,得选在鱼喜欢待的地方。而且野外的鱼警惕性高,周围环境稍微有点动静就可能让它们跑走了。
再说这个季节。盛夏的时候,天气炎热,鱼都喜欢找凉快地儿。像那种有树荫的地方,就是很好的选择。我有个朋友,也是个野钓爱好者。有一次盛夏的时候,他去了一个野外的灌溉唐旁边钓鱼。他一开始就在那种空旷没遮挡的地方下竿,钓了好一会儿都没啥动静。后来他又走到旁边一棵大树下,同样的钓具同样的鱼饵,就换了个位置,结果就开始有鱼咬钩了。这就是钓位选择要考虑到季节因素。夏天钓鱼,不仅仅是温度高这么简单,鱼的活动规律都变了。
时间也是很关键的一点。早晨的时候,鱼经过一夜的消耗,会出来找食,这时候很多地方都可能有鱼咬钩。但是到了中午,尤其是在盛夏,很多鱼都躲到深水区或者阴凉的地方去了。傍晚的时候呢,也是个钓鱼的好时候,鱼又会出来觅食。我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小池塘钓鱼,早上六七点的时候,就开始频繁上鱼。我那个高兴啊,感觉今天肯定收获满满。可是到了中午,太阳最毒的时候,鱼就不怎么咬钩了。我就坐在那儿等啊等,到傍晚的时候又开始有鱼咬钩了,虽然鱼获没有早上那么多,但也还不错。
那具体到野钓的钓位怎么选呢?像在一些藕塘,藕比较多的地方,鱼喜欢在藕叶下面活动。不过要注意藕塘的茎很密,下竿的时候得小心别缠绳子了。我有个钓友专门爱去藕塘钓鱼,他说藕塘的鱼特别肥美。他每次去之前,都会先观察一下藕塘周围的环境,看看哪里的藕叶比较稀疏,他就觉得那里鱼可能比较多,因为鱼能比较容易地发现食物。
在野外,鱼群分布很散的时候,如何判断一个钓位有没有鱼呢?这就需要一些小技巧了。比如说,可以看看水面有没有鱼泡泡。如果有一串串的鱼泡泡冒出来,那这个地方的鱼可能就比较多。还有就是看看水底有没有水草的痕迹被搅乱了,或者有没有小树枝被折断了,这都可能是鱼活动的迹象。我自己有一次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小河沟钓鱼,看到一处水底的水草有被踩过的痕迹,我就故意在旁边下了饵。果然没多久就有鱼咬钩了。
再说说钓点的深浅问题。一般来说,夏天鱼会根据水温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栖息深度。在浅水区如果水温过高,鱼就会往深水区跑。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在大河里面选钓位,靠近岸边的缓坡就很不错。浅处可能有食物,可以吸引鱼前来觅食,深处的凉水又能让鱼躲避炎热。而且不同的鱼喜欢的深度也不一样,像鲫鱼就比较喜欢在相对浅一点的地方,一米多两米左右就经常能找到它们。而鲤鱼可能会在更深一点的地方,两三米甚至更深。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另一个钓友的故事。老赵也是个喜欢野钓的人。有一次他去一个新的地方钓鱼,那里有大片的石头滩。他就想石头滩下面肯定有很多鱼。可是他下了竿之后发现鱼获并不是很好。他就琢磨啊,后来他发现在石头滩旁边有一个小水洼,水洼里的水比较深,而且周围有一些水草。他就在这个水洼里下了钩,结果收获满满。这就告诉我们在野钓的时候,不能只看表面,要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
在野钓的时候,钓具的选择也很重要。根据钓位的不同,选用的鱼竿长度也不一样。如果是钓那种比较深的水域,比如大河中间比较深的地方,那可能就需要用长一点的大物竿。像我有一次就在大河里钓到过十几斤的鲶鱼,用的就是5.4米的长竿。如果是钓小河沟这种比较浅的地方,用个3.6米或者4.5米的中性竿就很合适。鱼钩的话,钓鲫鱼就用小一点的袖钩,钓鲤鱼、鲶鱼这种大鱼,就用伊势尼钩之类的。线组也要根据鱼的大小来选择,如果小鱼多就用细一点的线,大鱼多的地方就换粗一点的线。
在野外钓鱼,还得注意安全和环保。我们享受着大自然带给我们的钓鱼乐趣,也要保护好这个环境。不能把垃圾留在钓位上,也不能破坏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我曾经看到一个网红分享他的野钓经历,他在一个风景很美的地方钓鱼,那里有清澈的湖水,周围有茂密的树林。他特别强调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他说他每次钓鱼结束后,都会把自己产生的垃圾带走,还会检查周围有没有因为钓鱼造成的破坏。
现在很多钓友在野钓的时候,也喜欢和其他人交流自己的经验。在网上就有很多关于野钓的帖子,大家都在分享自己的钓位选择技巧。有时候看到那些成功的案例,真的感觉很兴奋。我自己也从一个新手慢慢变成现在这样能找到不错钓位的状态,也是不断学习和总结的结果。
钓位的选择还和鱼种有关系。像鳊鱼就喜欢在那种有障碍物的地方,比如说靠近岸边的水草堆或者是一些木桩旁边。我有个钓友就专门在河边找那些有大树倒在岸边,树干泡在水里的地方钓鱼,他每次去都能钓到不少鳊鱼。而黑鱼喜欢在一些比较隐蔽的地方,像那种有小坑洼或者是水草特别茂密的地方,黑鱼会躲在里面捕捉小鱼小虾。
在野钓的时候,我们还不能忽略风向的影响。如果是侧风的话,可以把钓点选在下风口。因为鱼咬钩之后的动作在下风口可能更明显一些。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次在有风的情况下,我把钓点选在上风口,怎么都感觉鱼不咬钩,后来我把钓点移到了下风口,很快就有了鱼讯。
野钓还是一种很考验耐心的活动。有时候你可能在一个钓位等很久都没有鱼咬钩,但是你不能轻易放弃。就像我刚开始钓鱼的时候,总是缺乏耐心。有一次我去一个野外的池塘钓鱼,我在一个钓位坐了很久都没动静,我当时就想换个地方。但是我想起之前一个老手跟我说的话,“钓鱼要有耐心,当你觉得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可能胜利就在眼前。”我就又坚持了一会儿,结果真的就钓到鱼了。
不同的地区,野钓的情况也不一样。有的地方鱼资源比较丰富,可能随便找个钓位都能有好收成。而有的地方鱼比较少,就需要更加注重钓位的选择。我记得有一次我去一个偏远山区的小河钓鱼,在那里随便找个湾子就能钓到不少鱼。而我到另一个比较繁华的地区去野钓的时候,同一个湾子却没什么收获。这就说明当地的鱼资源对钓位的选择有很大影响。
盛夏野钓,这“3要”原则真的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钓点的地形、季节和时间,还是对不同鱼种的考虑,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最终的渔获。每一次野钓都是一次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都能让我们感受到那种宁静和美好。
我想问问大家,你们在野钓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那种特别难找到好钓位的情况呢?又或者在钓位选择上有没有什么独特的小技巧可以分享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