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国家电影局表态:减少美国影片进口,以应对关税战贸易战

火狐文娱 2025-04-10 21:35:18

文/火狐文娱观察组

当美国在关税战中挥舞大棒,将中国商品关税推高至105%时,中国国家电影局的一纸声明,让好莱坞的“造梦机器”首次感受到了贸易战的寒意。

据2025年4月10日央视新闻消息,就近期有记者询问美国对华加征关税一事,是否会影响到美国电影进口,国家电影局发言人表示,美国政府对中国滥施关税的错误行径,势必会令国内观众对美国影片好感度进一步降低。我们将遵循市场规律,尊重观众选择,适度减少美国影片进口数量。

这一表态看似温和,实则暗藏锋芒:在贸易战从实体商品蔓延至文化领域的当下,中国电影市场正以“市场规律”为盾,向美国的文化霸权发起无声反击。

时效性:贸易战升级的精准回击

国家电影局的回应,堪称中美博弈中的一次“精准卡点”。就在美国宣布对华再度加征50%关税的第二天(4月10日),电影局的声明迅速落地,既是对贸易战的政治表态,也是对国内民意的顺势承接。

近年来,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市场屡屡遇冷:《美国队长4》票房勉强过亿,《白雪公主》真人版豆瓣评分仅3.9,观众早已对“超英套路”审美疲劳。此时减少美片进口,既避免激化矛盾,又顺应了“观众选择”的市场逻辑。毕竟,今年国产片票房冠军《哪吒之魔童闹海》全球狂揽156亿元,证明本土故事同样能征服世界。

好莱坞的“捞金之旅”终结?未必,但黄金时代已逝

过去三十年,好莱坞在中国市场的捞金史,几乎是一部文化倾销史。从1994年《亡命天涯》敲开大门,到《复仇者联盟4》创下42.5亿票房神话,美国电影一度占据中国年度票房半壁江山。但如今,这一“文化印钞机”已生锈。2024年进口片票房占比跌至15%,2025年仅有《美国队长4》《阿凡达3》等零星影片过审。深层原因在于,好莱坞的创作力衰退与中国的文化自信觉醒形成对冲:漫威宇宙陷入“打怪—组队—救世”的死循环,而《流浪地球》系列、《长安三万里》等国产片用硬核科技与东方美学重新定义大片标准。

国产电影的突围:从“借船出海”到“造船远航”

减少美国影片进口,绝非“闭关锁国”,而是国产电影弯道超车的契机。当前,中国电影已形成三重优势:

1、技术自立:《封神三部曲》的视觉特效、《深海》的水墨粒子技术,证明国产工业体系不再依赖好莱坞“施舍”;

2、题材破壁:从《热辣滚烫》的女性励志到《年会不能停!》的职场喜剧,现实主义题材持续引爆共鸣;

3、市场纵深:三四线城市票房占比突破45%,小镇青年成为《飞驰人生2》《第二十条》的消费主力。

更值得期待的是,国家电影局强调“将引进世界更多国家优秀影片”。这意味着,法国文艺片的细腻、日本动画的脑洞、印度现实主义的尖锐,都可能填补美片退潮后的空白。正如奔驰因关税战加速迈巴赫国产化,中国电影市场也在倒逼全球创作者“为中国定制”。毕竟,谁能拒绝全球第二大票仓的诱惑?

文化博弈没有赢家,但自信者永远掌握主动权

这场关税战中的电影角力,本质是文化话语权的争夺。美国试图用关税封锁中国商品,中国则以市场规律重构文化贸易秩序。历史早已证明,以《斯姆特-霍利关税法》为代表的保护主义,终将反噬自身。正如美国页岩油巨头哀叹:“我们赢得了关税,却失去了未来”。而中国选择的路径,是以开放对抗封闭:减少美片进口,不是拒绝世界,而是为了更平等地拥抱世界。

当《哪吒2》的票房碾压好莱坞流水线产品,当东南亚、欧洲电影通过合拍片进入中国市场,这场博弈的终局或许是,好莱坞不再是唯一的选择,而中国必将成为全球电影界瞩目的核心。

0 阅读:9

火狐文娱

简介:娱乐评论,文娱动态,影视剧赏析,小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