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茨淮新河大坝上的公路,驱车行驶在华北平原的腹地上,两岸堤坝上种植着各种中药以及果树,满目绿意盎然,如同行走在大自然的画卷中。
茨淮新河是淮北平原上一项改写地理格局的“人工奇迹”,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治淮工程的战略性骨干项目,它不仅是淮河最长的人工支流,更以“一河担四责”的复合功能重塑了豫皖两省的水利命运。
一、一条河的诞生:为什么要在平地上挖出134公里河道?
1950年,淮河流域爆发特大洪水,4000万亩农田被淹,1300万人受灾。毛泽东含泪写下“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但直到1971年,一个更宏大的治水方案才真正落地——在皖北平原上,用人力挖出一条长达134.2公里的茨淮新河。
为何非挖不可?淮河“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特性,让豫皖1500万亩耕地长期受困。尤其是颍河(淮河最大支流)洪水倒灌,导致黑茨河、西淝河下游年年涝灾,农民甚至被迫食用发霉的“芽子麦”充饥。1971年国务院治淮规划小组将茨淮新河列为战略性工程,目标明确:分洪颍河、排涝减灾、打通航运、灌溉良田。
二、史诗级工程:200万人用铁锹和板车创造的奇迹
1971年11月20日,亳州、阜阳等地的百万民工集结怀远县,打响“挖河第一战”。没有大型机械,民工们靠铁锹挖土、板车运土,甚至发明“拉坡机”(滑轮装置)提升效率。
工地上的黄牛也立下汗马功劳,一辆板车需5人拉运,牛力可抵7人,民工与耕牛共同组成了“千军万牛”的震撼场景。
从1971年开工到1992年全面完工,历经22年,动员了200万人次:累计投入181.55万劳动力,高峰时37万人同时施工,期间有4.15万人搬迁,3万间房屋拆除,12.8万亩农田被占。在平地上挖出深8米、底宽40-240米的河道,总土方量相当于3.5个三峡工程。
三、茨淮新河的四大“神级功能”
1. 防洪:颍河洪水终于有了“安全出口”
茨淮新河设计分泄颍河洪水2000立方米/秒,将颍河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升至“二十年一遇”。自建成后,颍河再未发生重大洪水,淮河干流正阳关至怀远段的防洪压力骤减。
2. 排涝:1500万亩耕地告别“水淹麦”
通过截引黑茨河、西淝河上游来水,直接解决360万亩耕地的五年一遇涝灾,西淝河下游20万亩洼地彻底摆脱内涝。阜阳农民感叹:“以前麦子泡水里,现在旱涝保收!”
3. 航运:缩短100公里的“黄金水道”
河道按五级航道标准建设,300吨级货轮可直达蚌埠,阜阳至蚌埠航程缩短98公里,年货运量达150万吨,成为皖北物资运输大动脉。
4. 灌溉与供水:滋养131万亩良田
沿河建设提水站,灌溉面积达131万亩,亳州药材、阜阳小麦等农业产值翻倍增长。1998年起,茨淮新河更成为阜阳、蚌埠等城市的饮用水源地。
四、看不见的财富:一条河如何重塑皖北?
从“洪水走廊”到“中原粮仓”
茨淮新河两岸建成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小麦亩产增加80公斤,灌区农业总产值从28亿元跃升至65亿元。昔日涝洼地变身“吨粮田”,豫皖两省1500万亩耕地因它受益。
生态与经济的双重觉醒
- 湿地重生:西淝河湿地公园成为候鸟栖息地,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
- 工业命脉:引江济淮工程通过茨淮新河向皖北输送长江水,解决2000万人用水难题
- 文旅新名片:蒙城茨淮新河纪念馆、阜阳党建教育基地吸引数万游客,治水精神成红色文化符号
五、茨淮新河精神:写在泥土里的中国力量
今天,当长江水通过茨淮新河滋润皖北大地时,我们不应忘记:这条河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200万普通人用血肉之躯铸就的生存史诗。它告诉我们——人与自然较量时,团结与毅力才是最强大的“机械”。
如今,茨淮新河两岸已崛起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万亩林带与生态农田交相辉映,见证着这条人工动脉如何以每年150万吨的通航量、360万亩除涝效益和131万亩灌溉成果,持续滋养着“江淮粮仓”的丰饶。
从治水患到兴水利,它既是镌刻着百万河工血汗的史诗,更是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现代治水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