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红一师职务最低的团长:其他团长都是开国将军,他是副科长

兰台说历史 2025-04-17 13:34:11

朱水秋

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兰台要为大家介绍赫赫有名的“红一师”的团长里在新中国成立后职务最低的团长。

他的职务有多低呢?

“红一师”其他的团级干部只要没有牺牲,在1955年授衔时最差也被授予了少将军衔,比如开国少将魏洪亮;但是只有他,在1955年时是一名副科级干部。

有朋友可能会好奇,是不是他曾经背叛过革命?

没有,他还真没有背叛过革命。

这个“红一师”职务最低的团长就是红一师第十三团的团长朱水秋。

他之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只是一名副科级干部,完全是命运的捉弄。

接下来,兰台就简单为大家介绍朱水秋这位命运多舛的“红一师”的团级干部。

朱水秋儿子收藏的各种标识

01、

在介绍朱水秋生平之前,兰台先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他的傲人履历。

在1935年,红一方面军改编为了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下辖三个纵队以及十三个战斗大队。

这十三个战斗大队的大队长与政委,只要没有牺牲,在1955年授衔时最低是中将。

比如第一大队的副大队长陈正湘、第二大队第三任队长梁兴初、第三大队参谋长彭明治……

而当时朱水秋被任命为第六大队的大队长。

如果他没有被命运所捉弄做出那个错误的决定,就凭他是陕甘支队第六大队大队长,1955年授衔时最低中将军衔是手拿把掐。

朱水秋另一大功绩是他在长征途中兵不血刃的智取了遵义城,换言之,遵义会议的开会这个地方是朱水秋“提供”的。

而且在1937年2月,朱水秋还被任命为工农红军警卫团团长;换言之,红军最高层的安全工作是由他来负责的,是名副其实的“大内统领”。

那么,有如此傲人履历的朱水秋,为什么最后会成为一名副科级干部呢?

朱水秋(左二)

02、

朱水秋,原名朱瑞秋,1910年6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市淳口镇林家村一个普通的佃农家庭。

因为家里太穷,朱水秋只读了半年的私塾就不得不在父亲的安排下当起了篾匠。

但是这份工作并不能让他过上富裕的生活,尽管他每天起早贪黑的工作,但是收入也仅仅只能糊口。

1926年,16岁的朱水秋再也忍受不了贫穷且毫无希望的生活,他选择去参军。

在旧社会,士兵的收入其实是比普通富农要高的。

根据民国社会学家陶孟和发表在1930年6月《社会科学杂志》上的《一个军队士兵的调查》披露,当时阎锡山警卫旅的普通士兵一个月的薪水是6.3元-9元钱。

而《剑桥中华民国史》作者之一的陈志让教授的研究也表明,1914—1919年广东士兵,收入高的时候每月能拿到12元,收入低的时候最不济每月也能拿到7.5元。

这是什么概念呢?

民国初年军队中的大刀队

假设当时一个士兵每月薪水8元,那么他的年收入就和同时期四川一个拥有一百亩土地的五口之家收入相当。

朱水秋的幸运在于,他参军的队伍是赫赫有名的叶挺独立团。

从此,朱水秋就一直在独立团服役,他参加过南昌起义、跟随朱德上了井冈山。

到了1935年,25岁的朱水秋已经是红一军团二师六团的团长了。

在长征期间,他不仅智取了遵义县城,还先后越娄山,过桐梓,参加新站、松坎进攻战斗,确保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

同时,朱水秋还率部在王家烈老家缴获四箱军用地图和五箱大洋,为红军最高层制定渡江作战计划和红军四渡赤水,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6年1月,红一师在陕北宜川县临正镇正式重建。

此时的红一师的师长是陈赓、政委杨成武,下辖第1、第3与第13团共3000余人。

遵义会议会址

红1团的团长由副师长杨得志兼任、红3团的团长是曾保堂(1955年少将)、红13团的团长就是朱水秋。

1937年2月,朱水秋又被任命为红军警卫团的团长。

抗战爆发后,他先是被任命为八路军总部特务团首任团长,然后又被任命为八路军五台山军分区副司令。

当时五台山军分区(第二军分区)的司令是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赵尔陆将军。

担任县武装部副部长的朱水秋

03、

1938年,朱水秋因为长征期间的旧伤复发,先是在延安医治,但是由于延安的医疗条件不行,他又被组织上送到了武汉治病。

就在他病好即将归队时,朱水秋的同乡兼好友,时任湘鄂赣特委负责人罗梓铭当长江局汇报工作,正好遇到了朱水秋,两个老朋友见面,自然是好好交流了一番。

第二天,罗梓铭向长江局的领导汇报工作时就提到为了加强后方的抗日力量,希望组织上能派一些有丰富指挥经验的干部到特委工作,他还专门提到希望能把朱水秋派到特委来。

组织上还是很尊重朱水秋个人意愿的,于是询问了朱水秋是想回到八路军还是留下来到湘鄂赣特委工作。

原本朱水秋是想要回五台山的,但是孝顺的他想到老家年迈的父母,思量再三,最终决定到湘鄂赣特委工作。

湘鄂赣特委负责人罗梓铭

就这样,朱水秋从八路军五台山军分区副司令调任湘鄂赣特委军事部部长,在特委秘密机关新四军驻平江通讯处工作。

1939年6月“平江惨案”中,特委负责人涂正坤、罗梓铭等六位惨遭杀害,朱水秋因公外出幸免于难。

惨案发生后,湘鄂赣边区斗争形势更加严峻,浏阳县委遭到严重破坏。

此时特委决定把朱水秋派到浏阳县工作。

1940年,朱水秋离开平江,回到家乡淳口,经湘鄂赣特委批准成立淳口特别区委,朱水秋任书记。

可是虽然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国民党的残余力量对国统区的控制力度不降反升,这给地下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尤其是朱水秋这样之前一直从事军事工作的干部来说,就更困难了。

因为在国民党势力的眼皮子底下是很难建立成规模的抗日游击武装的。

经过国民党特务的反复破坏,到了1943年之后,朱水秋事实上已经处于和组织上失联的状态;这一时期他也想过直接回延安,但是他父母不舍得好不容易回家的儿子再次离开他们,硬是不放朱水秋走。

乡间干活的农民朱水秋

就这样,朱水秋从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长、五台山军分区副司令、湘鄂赣特委军事部部长、淳口特别区委书记变成了淳口普通的一名农民。

一直到1949年浏阳解放前夕,朱水秋与浏阳地下党取得联系后,才恢复了组织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朱水秋被任命为浏阳县武装部副部长(副科级)。

王集成少将

1959年,老战友王集成少将得知朱水秋身体多病后,就直接把朱水秋接到北京养病;此时朱水秋的身体也因为多年的戎马生涯而千疮百孔,于是王集成将军直接在北京帮朱水秋办理了离休手续。

朱水秋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离休的红军的团级干部。

朱水秋的五儿子朱桂勤曾经问过父亲,问他1955年得知自己昔日的老战友、老搭档、老部下都成为开国将军后,有没有后悔或者懊恼?

朱水秋告诉儿子,他当年参加革命就是为了不再被压迫,能过上好日子;新中国建立后老百姓成了国家的主人,再也不用过当牛做马的日子,这就足够了。

1994年,朱水秋在湖南浏阳老家去世,终年84岁。

END

参考资料:

《娄山关下追寻父辈战斗足迹——原红一军团二师六团团长朱水秋后代朱桂勤一家重走长征路侧记》,张宗荣、李学强,《中国新报》2022.7.20刊;

0 阅读: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