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心理问题需要追根溯源

十二富德 2025-04-10 21:22:38

应该也有人有过这样的情况,整天无精打采,闷闷不乐,每天都醒得很早,脑子里还常常出现悲哀和病态的念头。

白天还好些,一到晚上就开始焦虑,筋疲力竭地上床休息,却总在凌晨三点就早早醒来,辗转难眠,然后睁着眼一直到清晨。

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别人和你说话你懒得搭理,也听不进去,不知道人家说的什么。

当然也不愿意主动和别人说话,一静下来脑子里就像播电视剧。

穿衣邋里邋遢,也不愿梳洗打扮,总觉得很委屈,很想哭,觉得自己就像是别人眼里的笑话,好像人生已到了世界末日,活着没一点意思。

就算有时候想干点什么,可很快兴致就低落下来,没了做事情的劲头,然后又跌入到悲伤情绪里。

有时也很想和别人说说心里的憋屈,可又不知道从何说起,或者说着说着就会哭起来。

其实自己也想改变这一切,但却找不到出路,也看不到方向……

01

如果一个人真的有这些现象,那就说明 他有些抑郁了。

在最近又很火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里,蛤蟆先生就有上述这样的症状。

当它的朋友去看它时,都没有发现它,因为它看上去像蜷缩在一件脏衣服下面,整个人很不太好。

幸好它有几个不错的朋友,它们很担心蛤蟆,就动员他去看心理医生。

蛤蟆听从了朋友们的建议,果然去见了咨询师苍鹭先生。

苍鹭先生很耐心地倾听蛤蟆的诉说,它拿出一个情绪温度计,让蛤蟆标出他的情绪值。

没想到蛤蟆只在1和2之间做了记号,看来他的情绪太低沉了。

苍鹭听完蛤蟆讲述自己过去发生的事情,以及它和朋友的交往,又进一步追根溯源,觉得蛤蟆还处在儿童状态。

童年时父亲对它很严苛,总是训斥它,很少给它好脸色,一心让蛤蟆接手家族酿酒企业,而蛤蟆极不愿意。

母亲稍微好一些,但她听从于蛤蟆的父亲,所以常常刻意收起她慈母的本性,甚至还曾经让蛤蟆在同学面前难堪。

幼年的蛤蟆不敢顶撞父亲,慢慢地就觉得父亲永远都是对的,而自己永远都错。

所以它从来不会发怒,学会了顺从和取悦,甚至是道歉,因为弱小的它必需要依赖父母。

苍鹭耐心地倾听和分析,让蛤蟆的心情逐渐变好,睡眠也好多了,它的情绪值也上升到了5和6之间。

苍鹭引导蛤蟆要学会不带攻击性地发火,慢慢地释放愤怒,并学会爱自己。

蛤蟆领悟了,于是委婉地拒绝了老獾让它辞去校董一职的建议。

蛤蟆的自我洞察力和情商都在提升,已逐步过渡到成人状态。

后来它向苍鹭讲述了它的人生故事,从它的祖父讲起,它的家族,它的学业,它的喜好,它的朋友以及它后来的遭遇。

苍鹭根据它不同时期的不同认知,用“好”与“不好”列出了四种组合,作为人生坐标。

它让蛤蟆探究并梳理这四种情况的意义,它们代表一个人不同的行为态度,会对人对事做出不同判断和处理结果。

比如,一个人处在“我不好,你好”象限,他就会认为自己很差,别人都比他好,他甚至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严重的就会抑郁。

而之前的蛤蟆就恰恰符合这一点,它一开始就用自怜猛烈地攻击它自己。

02

好在它及时地来到了苍鹭先生的咨询室,通过它们的交谈,以及苍鹭的分析,蛤蟆慢慢地领悟了。

在最后一次面谈时,它告诉苍鹭说自己现在精力充沛,体力心力都很旺盛。

它在情绪温度计上给自己打了9分,它说“其实可以打10分,只不过是想给未来留些余地。”

相比过去,它已经能顺应生活了, 并觉得自己现在已经处在“我好,你也好”象限了。

它们又很愉快地谈了很多,临走时蛤蟆还送给苍鹭它自己精心做的小礼物。

结束了最后一次心理咨询,蛤蟆就去和它的好朋友们聚餐了。

它们都有了新的规划,蛤蟆也一样,它把从祖上继承来的蛤蟆庄园卖给了几位企业家,那里将变成一所管理学院。

蛤蟆以后准备经营房地产,公司将设在伦敦,它会利用自己特有的管理经验,负责起更优质的楼盘。

蛤蟆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它和朋友们又唱又笑,欢乐得很。

经过和苍鹭十一次的面谈,蛤蟆最终变了,它不再焦虑,也不再和从前一样压抑自己的情绪,学会了关爱自己,也不再依赖,而是学会了独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通过抑郁了的蛤蟆咨询心理问题的前前后后,告诉人们抑郁的成因,危害以及怎样改变。

其实蛤蟆的抑郁也不是突然而来的,主要是长期的不良情绪得不到合理地释放,积压了太久。

童年时期父母的严苛和不满让蛤蟆很自卑,懦弱,压抑,但又不得不依赖,它很不自信,总觉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错。

这让它的心理很不健康,也很矛盾,它也想反抗,但就是不敢,只能背地里咬牙发狠。

其实很多人的情况都和蛤蟆一样,从小就被父母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这些豆只是父母的意愿,不是孩子喜欢的。

于是父母就很不满意,认为孩子不争气,就对他们冷漠或者贬低,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但其实父母自己是感觉不到的,所以,他们也并不认为伤害了孩子,仍然我行我素。

但孩子太小,又不能不依赖父母,所以,只能是不情愿地顺从,其实内心里是很反感的。

这种愤懑的情绪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越来越严重,慢慢地就会有各种心理的扭曲,抑郁,甚至还会有更严重的后果。

孩子不是父母的翻版,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作为父母应该学会尊重孩子,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这样的结果就是不仅亲子关系紧张,而且对孩子的人生和前途都有不好的影响。

图源网络

0 阅读:0

十二富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