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貌美为何因?前世鲜花供佛前。供花,就如同供养自己一颗心,无论外音多纷扰,我自清净如花。大理苍山山腰上有一座尼姑庵,不设香火,种了满院花草、多肉,以花礼佛,被称为中国最美尼姑庵。关闭半年后,庵堂又迎来了熙熙攘攘的信众。
图片1|Kiki741 ©图片2|悦巴悦半 ©妙慧法师14岁在感通寺出家,后来到寂照庵,与其他比丘尼一起背材料、手绘佛像,当起了住持。十余年前,屋顶被刮走后,连煮饭的地方都没有,方才决心修建。“不知道房子怎么建,也没有搞过建设。后来帮我设计这个房子的人,偶尔就来寂照庵。”就商量着怎么去做,当然是没有钱的。换下的砖头放好,重新用,不够时就去山里背石头。山里冷,要做壁炉,瓦片是从老房子里捡来的,好的碎块的堆叠好就做成了。没有钱买椅子,就用蒲团,把铁丝弯一弯做个托。
图片1.2|鱼鱼众生 ©图片3|一蕊Aries ©设计师认为,庵堂不该都是冷清阴森,可以用大玻璃,透光进来。但法师说不安全,“你这里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没有嘛,法师就答应了。就这样盖一盖,停一停,有点钱了又动一动,断断续续花了两年。修建之前,尼姑庵就有许多花草,都是妙慧法师从外面带回来的,自己育苗。一年年的照顾,建成之日,庵院也变成了百花满园。
图片1|鱼鱼众生 ©图片2|大风起云飞扬 ©图片3|空气贝儿 ©本着这样的发心,妙慧法师在寂照庵的后院造了两个花房,一个培育多肉,一个栽种鲜花。庵里不设香火,因为这里森林密集,无论师父,还是善众,都以鲜花供养,替烧香敬佛祭祀。花供养,是佛教六种供养中的第一位,修十种功德。“处世如花,身无臭秽,身常香洁......”生活于人世间,供养性情与花一般洁净,馨香心不染。今生貌美为何因?前世鲜花供佛前。供花,就如同供养自己一颗心,无论外音多纷扰,我自清净如花。
图片2|穿旗袍的Cat ©庵里吃斋的地方叫五观堂,因为出家人进餐时要作五种观想,妙慧法师希望来此的人心存第一观:珍惜粮食。每到开饭时间,比丘尼便拿着牌子提醒:吃多少打多少,不能浪费,浪费一粒米罚跪一炷香。
图片1|荼 ©图片2|全能于小鱼 ©每月初一十五,周末两日全天是寂照庵免费布斋时间。这些斋饭钱来自居士,善男信女们的布施,寂照庵的微站也接受线上认捐布施,一份、几份,或随喜。渡他们多吃素少杀生,或是布施一种善念,“我们这个斋饭就这样吃起来,福报就从那么一点点求来的啦。”妙慧法师说。然而常来吃斋饭的人发现,人多了以后,给师父造成了许多困扰,庵里也不堪重负,现在只有初一十五免费施斋。
“这个转变是因为有人不自律,不珍惜。打破茶具藏起来,烧坏热水壶,不管不说,据说还有吃完斋饭偷偷拿碗带走的。”修行讲缘,但佛性却是可求。布施的善男信女,做饭打扫卫生的义工,吃了斋饭是人们,有善性。有过错的人,意识到错误,放下私利,感而遂通,也有了自己的善性。师父相信,人虽非完人,却都是佛性之人。只是路还尚远,需要慢慢修正。
图片1|空气贝儿 ©图片2|晓阳Chosen ©图片3|乌龟慢慢爬 ©但其实,就像修正焦虑的情绪一样,慢慢平复浮躁,逐步平静。人多纷扰的寂照庵,也需要这样的修正与平复。
只是修正的往往并非只是庵堂本身,更是我们自己:静静而来,静静而去。妙慧法师说,比起清净,在热闹人市修行,更加难。这个难,给了师父,同时也给到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