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袁世凯是个没法避开的关键人物。辛亥革命后,袁世凯跟南方的革命党人谈妥了条件,他起兵反抗清朝,随后坐上了大总统的宝座。但袁世凯对权力太贪心,被权力冲昏了头脑,居然想重新当皇帝,不顾大家的反对,硬是要称帝,还改了年号为洪宪。
可袁世凯压根儿没想过,他这回想恢复帝制的举动,竟然遭到了国内外的一致抵制,就连他自己的北洋军也大多站出来,说不支持他当皇帝。南方的蔡锷等人更是直接带兵开打。说到反对袁世凯称帝最起劲儿的,除了南方的革命党,还有直系军阀冯国璋。
冯国璋这昔日的手下,现在居然这么起劲儿地跟自己唱反调,这让袁世凯就算再能忍,脸上也挂不住了。他赶紧派人去找冯国璋,想让他看在过去的交情上,别跟着别人一起来对付自己。可当蒋雁行找到冯国璋时,冯国璋直接就说开了:“我跟老袁这么多年了,他啥时候真把我当过自己人啊!”
冯国璋心里头有怨气,说白了就是袁世凯在要当皇帝那会儿,把事儿捂得严严实实的。除了北洋军阀里那几个铁杆亲信,其他人压根儿就不知道咋回事。更让冯国璋觉得脸上无光的是,他自己偏偏没在这几个铁杆亲信里头。换句话说,袁世凯要当皇帝这事儿,从头到尾都没跟冯国璋正经商量过,明显是对他有所防备。
对冯国璋而言,谁坐那个龙椅,当不当皇上,他其实并不太在意。但袁世凯你这家伙,居然背着我搞这事儿,不把我放在眼里,这也太不够意思了!所以当袁世凯说要改年号,自个儿当洪宪皇帝那会儿,冯国璋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侮辱,立马就站出来,跟袁世凯唱起了反调。
晚清时期,有三个人的影响力特别大,头一个得说说曾国藩。他是汉人,组建了湘军,在平定太平天国起义上,那作用可太大了。刚开始,曾国藩老是打败仗,但他就是不放弃,咬牙坚持到底。要是没了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在那时候顶着太平天国军队打,清政府可能连半壁江山都保不住,情况会更糟糕。
曾国藩出手挽救危局,这才有了清朝末年那短暂的同治中兴,就像夜空中一闪而过的流星。而在曾国藩之后,晚清政治舞台上又出现了一位重量级人物,那就是他的学生李鸿章。李鸿章老家在安徽,以前还是翰林院的学士,但时局太乱,他就回老家去组织乡勇练兵了。
可李鸿章毕竟是个刚出道的文化人,对练兵那一套根本不在行。刚开始搞团练时,他真是吃了不少苦头,困难重重。好在后来有人给他指路,让他投靠了曾国藩,当上了幕僚。跟着这位晚清的大红人,李鸿章慢慢学起了政治军事的门道。随着时局变化,他也搞起了自己的队伍——淮军。说到晚清,淮军在太平天国那会儿的表现,只是李鸿章功绩的一小部分。他对晚清最大的贡献,还得数在洋务运动里挑大梁。
李鸿章大力搞起了洋务新事,弄起了北洋水师。靠着他的一番折腾,北洋水师在那会儿,纸面上算是整个东亚最牛的海军了。但晚清政府太烂,李鸿章也就只是个修修补补的角色。看着挺厉害的北洋水师,被这么一拖,最后还是全军打了水漂。北洋水师没了,也就差不多意味着李鸿章在清政府里混不下去了,接下来上台的就是袁世凯。
曾国藩组建了湘军,李鸿章呢,他搞了个淮军。到了晚清时候的最后一个大人物袁世凯,他也不甘示弱,整出了一支特别有他个人风格的军队。这支军队就是他在天津小站那边训练出来的新式军队。
我认为,在中国近代史上,小站练兵这事儿影响特别大。袁世凯在那儿搞起了新式军队训练,带出来一大批后来民国时期响当当的北洋军阀。这些人吧,虽说还带着晚清那会儿的封建味儿,但在清末民初那会儿,他们可真是历史上的大腕儿。
袁世凯是小站练兵的领头人,在军队里威信极高,没人能比得上。但慢慢地,他年纪大了,心思也放到了想恢复帝制上,这样一来,他的威信就一点点没了。快不行的时候,袁世凯跟清朝皇帝似的,写了几个他认为能接班的人的名字,头一个就是黎元洪。
袁世凯原本打算把儿子袁克定也列入那份名单,但他转念一想,自己称帝后引发的风波那么大,连他自己都搞得焦头烂额,更别说他那个不争气的儿子了。所以,他最后决定,还是把儿子的名字给撤了下来。
根据那份名单,大家选了个看起来挺和善的黎元洪当新总统。可没想到,黎元洪压根儿不是当总统的料,没过几天就被人踢下台了。从那以后,北京政府就乱套了,跟走马灯似的换个不停。直系和皖系天天斗来斗去,还有关外的奉系军阀张作霖也盯着这块地盘,整个中国就这么掉进了近代史上最乱最疯的一段日子。
#百家说史品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