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英法联军攻击北京!曾国藩手握12万重兵,为何不出手相救?

沫沫在哪 2020-09-16 22:32:46

咸丰画像

咸丰10年,也就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同年,9月21日,僧格林沁带领的蒙古铁骑骑兵在郊外的八里桥与英法联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为了消灭这些侵略者,蒙古将士身骑铁骑,手里挥舞着马刀,拿着落后的火绳枪,与英法联军开始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可惜统帅僧格林沁率先逃走,致使军心不稳,惨败。

蒙古军队在古代战无不胜,让中原人闻风丧胆。可是到了19世纪,中国发展落后,使用的依旧是旧式武器,在军事设备先进的西方国家面前,他们就像一群没有任何防护的肉体屏障一样,任人宰割。在武装到牙齿的英法联军中,他们不足为患。

英法联军排成排,等待着奔向他们而来的蒙古骑兵,展开了密集的发射。

可怜自古英勇无敌的蒙古骑兵,在侵略者面前,他们就像手无缚鸡之力之力的常人一般,连英法人的边都没碰到,全部倒地而亡。那些倒下的士兵,在侵略者大炮的轰击下,尸骨遍地都是。

数小时激战的结果是清军全军覆没,人和马的尸体充满战场,而英法联军这里总共死了不到十个人。几乎上万人的死却只换来对方几人,足以看出中国的武器落后及作战指挥的无能。

战报很快传到紫禁城。此时咸丰乱了方寸,吩咐下人赶紧收拾行李离开紫禁城,带着嫔妃逃到了承德避暑山庄。咸丰刚离开,英法联军后脚就杀进了北京城,占领了紫禁城,他们找不到皇帝,开始肆意烧杀抢掠,经过圆明园时把里面的宝物洗劫一空,并一把大火把举世瞩目的圆明园烧毁了。

火烧圆明园

清政府的主力军,也是清廷正规军-八旗和绿营,可惜在1860年5月时就被李秀成大败,几乎全军覆没。而清政府的又一主力军-僧格林沁部,仅仅在四个月后被侵略者全部杀死。

咸丰手里的两个最重要筹码-正规军和主力军,都没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只能依靠曾国藩等人招募的湘军。湘军其实属于编外人员,他们的出现完全是为了应对太平天国而产生的。

从编制上来说,湘军不属于正式军,从他们的衣服也可以看出,绿营兵兵服上写的是“兵”,而湘军兵服上写的是“勇”。

从地位是来说,更是天差地别。在战斗中,他们直接矛盾重重,而咸丰更重视自己的正规军,好事都让八旗他们上,硬仗都让湘军上。其他时候,咸丰还经常发文责骂湘军和曾国藩,弄得湘军怒气横穿。

江南大营失败后,湘军更多的是幸灾乐祸而不是同情。

这种情况下,咸丰只能安排他并不喜好的曾国藩来管理针对太平天国的军事,任命他为两江总督。有了权力,湘军信心倍增,兵力迅速增长,可谓兵精粮足、士气满满。

曾国藩带着湘军步步推进,他明白只要安庆攻陷,太平天国的主干力量也就完蛋了。于是困住了天京的屏障安庆。

眼看着湘军将安装围得密不透风,他们等着安庆粮草用尽,攻城指日可待。此时,曾国藩却收到了咸丰的“求救信”。

1860年8月25日,曾国藩收到信,咸丰要求曾国藩调集3000精兵,即可赶往京城支援。

此时离八里桥之战所剩几天,京师众将云集,统帅是无用的胜保。胜保与曾国藩不和,他嫉妒曾国藩的才能,经常搬弄是非,诋毁他们。曾国藩知道,一旦派出精兵,肯定会被胜保吞并。

于是,示忠诚至高的曾国藩一方面确实不喜欢胜保,另一方面如果撤退部分精兵,安庆必会突袭,一年来的辛苦经营将会荒废。

在曾国藩眼里,彻底消灭太平天国运动远远比保卫京都重要。在他看来,太平天国是礼教不共戴天的敌人。至于侵略者,他们只想要财。所以即使北京被攻破,顶多是签一些不平等条约。可是文化的敌人必须除掉。

虽然不愿支援,但是样子还是要做做的。

曾国藩在9月6日才给咸丰回信,回的不是咸丰想要看到的答案带兵支援,而是皇帝指定人选职位太低,且对地形不熟。不如在曾国藩和另一位大臣中选择回京保护。在那个年代,那可真是车马很慢,书信很远。

当咸丰收到这封讨价还价的信时,僧格林沁已经在八里桥惨败,京师已经沦陷。英法联军一路追击咸丰到承德。恭亲王奕䜣在北京和侵略者议和,随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

京城议和已完成,曾国藩也不用派兵增援了。而安庆这边,终于在1861年7月攻破。曾国藩反抗皇命不杀外敌,却在屠杀同胞的时候毫不留情。城中无论军和民,全部被杀,可谓是屠城。安庆被破,太平天国也开始了倒计时。

取得胜利,曾国藩和胡林翼抓紧写奏折上报咸丰攻破安庆的好消息。只可惜,咸丰到死也没收到攻破安庆的消息。咸丰在曾国藩的奏折发出后不久就龙驭殡天了。

咸丰曾一度勤于政务,想改变大清的现状,只是内有强豪,外有劲敌。咸丰当政时,大清的半壁江山丢失,东北的百万国土被侵占,就连京都都被攻占,奇辱无比,也算得上一个失败的皇帝了。

曾国藩真正的做到了对内英勇杀敌,对外置身事外。他没有想法去对付外来的侵略者,却能用最残忍的手段杀害同胞。对于国家来说,他称不上真正的忠诚,也称不上圣人。

他带领的湘军,最后也成了军阀混乱的起源。从那一刻起,中国的统一不复存在。

被毁后的圆明园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