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乐印象-萌发 》
——
从江南的细腻委婉
到西南少数民族的载歌载舞
从天山南北的欢畅
到岭南的春色满园
那些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
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记忆中
穿透岁月 荡气回肠的民乐
如今已不再被我们“束之高阁”
6月11日
《国乐印象·萌发》
以现代的角度来表达民乐
将其古典韵味融入新时代的创新思维
演出团体
演出曲目
由四川音乐学院打击乐教师、打击乐青年演奏家——赵思智老师创作。此曲为打击乐重奏,主要描写二十四节气惊蛰春雷的自然景象。
原是一首新疆民歌,后由王范地教授改编成琵琶独奏曲,并参加在苏联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而荣获金质奖章。旋律欢快流畅,具有歌唱性;节奏重音明显,有舞曲特征。乐曲中,拍琵琶面板模仿新疆乐队中手鼓的音色和节奏,是全曲很有特色的部分。
《夜深沉》系著名的京剧曲牌。在京剧《击鼓骂曹》和《霸王别姬》两折戏中,用它来配合弥衡击鼓和虞姬舞剑等场面。
改编者集各家演出版本之长,进行加工。将乐曲结构扩大成前有引子,后按慢板、中板、快板的板式铺排,曲调由繁至简,在快板段落中作了较多发展。其中有大鼓的独奏和鼓与京胡的竞奏,使原曲精华一刚劲而柔美的音乐,得到更为充分的表现。
作品创作于2015年8月,取名于北宋词人苏轼词作《定风波一莫听穿林打叶声 》。本词为苏轼被贬黄州失意时期所作。作者被这首词所打动,切己感同深受,借词意来抒写现代人类社会中面对苦难境遇、命数迭起的豁达人生观。
在音乐上,作者吸取了湘鄂山歌音乐,保留传统民乐根基的同时,又适用了当代的一些音乐语汇表达,有借古之情写今之意。
乐曲以西北音调为素材,由“相思”“欢恋”“追忆”三个段落组成。描述了西北黄河儿女动人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壮丽黄河风貌及故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伴奏:MIDI
琵琶协奏曲《晚秋》,由我国青年作曲家李博禅于2014年深秋创作。“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我国南宋时期名将、豪放派词人、著名文学家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乐曲作者从这首词中提炼出“晚秋”二字作为乐曲的标题,通过琵琶与钢琴的完美结合,用音乐语言描绘了一幅万物萧瑟的悲凉画面,表现了“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心境,也从一个侧面表达了人间的离别之情。乐曲深沉凄美动听,内涵丰富,如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钢琴伴奏:张鹏
《乐春》创作于2014年。乐曲原为笛子与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作品,全曲使用F调梆笛演奏。音乐采用东北秧歌曲调创作而成,情绪热烈而欢快,表现北方劳动人民在重大节日时的欢乐气氛。
钢琴伴奏:周莹
第二二胡协奏曲《西行》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作者作曲配乐的大型优酷真人秀节目"侣行 第三季"。
张昕宇、梁红夫妇一路西行2万公里,从北京出发,克服重重险阻,亦面临潜伏战乱危机。凭借知识与勇气、探索及好奇的欲望,开着"大白与小白"穿越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埃及等中东16个国家, 让我们一起重新认识这片被战火笼罩的土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苦难唯有战乱,但是人类有爱、有希望、有歌舞、有音乐。走出去,只凭爱和勇气。
《乡音》是吴厚元先生于上世纪70年代晚期创作的一首唢呐独奏曲,是一部格调新颖,韵律别致,为专业唢呐演奏家们所推崇的优秀作品。作者运用闽南民间音乐元素谱写而成。亲切感人,表现了久居海外的游子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牛斗虎》本是流传于山西省盂县的一种模拟动物形体与习性的一种舞蹈,它的起源是一则民间的传说:在清朝的乾隆年间,有一个叫杜困的画匠进山砍柴,亲眼目睹了一个牧童在山坡牧牛遇到了深山猎豹,猎豹将要伤害牧童,牛为了保护牧童随即奋起反抗,与猎豹展开了激烈的争斗,最终击败了猎豹,保护了牧童的感人故事。随后他回到家里与众民间艺人创编了《牛斗虎》舞蹈,为了便于表演,他们便将所见到的猎豹改成了猛虎,并伴与锣鼓乐一同表演。舞蹈虽然表现的是动物之间的争斗,抒发的却是劳动人民邪不压正、弱不惧强的思想内涵,《牛斗虎》也作为汉族民间文化遗产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如今我们常在舞台上看到的中国民族打击乐乐曲《牛斗虎》就是从舞蹈的配乐中提炼出来的,王国杰先生作原曲,后由山西省州鼓乐艺术团集体改编而成。
创作灵感源于唐朝诗人令狐楚的《赋山》。此曲为三部式结构,采用6/8拍律动。第一主题由一个灵动活泼的动机从低音区向高音区叠次发展;第二主题为长线条的抒情乐句。作品体现出作曲家在民族室内乐的创作中,将音乐风格与可听性、技术性相结合的探索和思考。
作品是中央民族乐团驻团作曲家姜莹所作的小型器乐合奏曲。本曲加入了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元素,不仅体现了民族乐器丰富的表现力,更是民族音乐创新路上的突破。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古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二者结合,展现黄河儿女们英雄气概的同时,更展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气魄与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