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文献: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研究指出,感染是终末期肾病血透患者的主要死因,尤其是肺部感染占比高达77.59%(来源:《中华肾脏病杂志》2011年数据)。
2025年中国血液透析行业报告显示,我国血液透析患者人数持续增长,慢性肾病年轻化趋势明显(来源:智信中科研究网)。

我有个朋友在医院血透室工作,每天见惯了生离死别。
上周一起吃饭,她突然叹口气说:“你知道吗?很多躺在这儿的人,本来可以不用遭这份罪的。”
我听得一愣,追问下去,她摇摇头:“他们的肾衰,都是自己‘作’出来的。”
这句话让我后背发凉。毕竟在大多数人眼里,肾衰竭是“绝症”,是命运开的残酷玩笑。但朋友告诉我,真相远非如此——慢性肾病的发展,就像温水煮青蛙,而很多人亲手往锅里添柴。

如果把身体比作一座城市,肾脏就是24小时无休的“污水处理厂”。它们每天过滤180升血液,排出毒素、调节血压、维持电解质平衡。可这么重要的器官,却有个致命弱点——太能忍。
朋友说,她见过太多病人,查出肾衰竭时一脸懵:“我平时没感觉啊!”
但仔细追问,几乎人人都有“蛛丝马迹”:有人常年眼皮浮肿,以为是没睡好;有人小便泡沫多得像啤酒,还开玩笑说“营养过剩”;更多人把腰酸背痛归咎于“累着了”……

肾脏的报警信号,早就藏在生活细节里:
夜尿增多:明明没喝多少水,半夜却要起床上厕所2-3次
尿液变色:泡沫尿(蛋白尿)、茶色尿(血尿)
莫名疲惫:睡够8小时还是累,爬个楼梯就气喘
血压失控:年轻人血压突然升高,降压药效果变差
这些信号就像手机的“低电量提醒”,但太多人选择“忽略提示,继续刷剧”——直到某天“电量耗尽”,只能靠透析续命。

朋友掰着手指头数:“来看病的,十个有九个栽在这三件事上。”
1. 把止痛药当糖吃,肾脏默默“中毒”
有个30岁的程序员,长期头痛就吃布洛芬,最多一天吞6颗。结果某天突然尿血,一查已是慢性肾衰竭。朋友说:“这类病例每年都在增加,尤其年轻人。”
真相: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会损伤肾小管。短期大量服用可能引发急性肾损伤,长期滥用则导致慢性肾病。更可怕的是,这类损伤不可逆——就像用砂纸打磨玻璃,划痕永远留下来了。

2. 饮料当水喝,肾脏“泡在糖罐里”
血透室有个25岁小伙,每天3瓶可乐,确诊糖尿病肾病时哭着说:“我还以为只有老年人才得糖尿病!”
真相:
含糖饮料会引发血糖波动,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哈佛大学研究显示,每天喝1杯含糖饮料,慢性肾病风险增加29%。更别提某些功能饮料含大量磷酸,会加速肾结石形成。

3. 迷信偏方“排毒”,肾脏不堪重负
有位大妈听信“中药护肾”,连续三个月喝雷公藤煎剂,结果直接进了ICU。朋友苦笑:“她喝的哪里是药,简直是肾毒鸡汤。”
真相:
马兜铃酸、雷公藤等成分具有明确肾毒性。国家药监局早已明令禁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材,但民间偏方仍屡禁不止。

朋友说,哪怕已经确诊肾病,做好这些事也能延缓透析时间:
1. 管住嘴:吃错一口,肾脏多受三天罪
高钾食物:橘子、香蕉、土豆(血钾高会引发心脏骤停)
隐形盐:挂面、蜜饯、话梅(1包话梅=3克盐)
植物蛋白:豆制品(加重肾脏代谢负担)
替代方案:苹果、冬瓜、鱼肉。有个老爷子坚持低蛋白饮食5年,肌酐值一直稳定在200μmol/L以下。

2. 控好病:高血压、糖尿病是“肾脏杀手”
数据显示,我国透析患者中糖尿病肾病占比已达21.3%,预计2030年将超过肾小球肾炎成为首要病因3。朋友提醒:“血糖血压控制不好,就像往肾脏里灌水泥。”
3. 会喝水:每天1500-1700ml,分段喝
有个货车司机总憋尿,后来查出肾积水。朋友教他定闹钟喝水:早晨500ml温水,上午下午各400ml,睡前200ml。半年后检查,肾功能明显改善。

在青岛三医,王晓彤主任用基因检测帮一名误诊8年的患者找到真凶——法布雷病。
通过酶替代治疗,患者终于摆脱透析。而随着国产透析机技术突破(如山东威高集团),治疗费用正在降低。
更令人振奋的是,2024年起北京已将社区血透中心纳入医保,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治
疗。

朋友给我看了一张照片:血透室里,30多岁的爸爸手臂插着管子,女儿在玻璃窗外踮脚张望。“他女儿每次来都带幅画,最新一张写着‘爸爸加油’。”
她顿了顿,“如果早五年体检,这一切本可以避免。”
肾脏不会突然崩溃,它给过我们无数次机会。从今天起,戒掉一瓶可乐、少吞一颗止痛药、每年做次尿常规——这些微小的改变,都是在为生命之树浇水。

毕竟,我们追求的不仅是活着,而是有尊严地、远离血透机地活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