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薪!转行!撤资!中国香港电影三连暴击的背后,是谁在杀死我们的童年回忆?

“我带头降了片酬,可还是没人愿意投钱。”

2025年3月,古天乐在中国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春茗宴上的这句感慨,瞬间撕开了行业最后一块遮羞布。
作为中国香港电影界公认的“劳模”兼行业会长,他亲口承认的困境远比外界猜测的更残酷:演员集体降薪、电影开镜数量暴跌、从业者转行谋生……曾经风光无限的港片,如今连“活下去”都成了难题!
行业自救两年,却是越救越凉?
原来,古天乐提到的“拍住上”计划,本来是中国香港电影界抱团取暖的关键动作。自从2023年启动时,业内计划两年内拍摄八部电影,试图用中小成本作品激活市场。
可是两年过去了,仅仅完成了四部作品,原定2025年上半年开机的项目大多搁浅,全年开镜电影不足十部。
“现在不是演员愿不愿意降薪的问题,是降了也未必能开拍。”古天乐的坦白揭穿了更冰冷的现实,投资方对港片回报率的信任早已跌破冰点。
曾与周星驰合作《功夫》的田启文直言:如今资方宁愿把钱投给短视频网红,也不愿押注院线电影。

这种恶性循环下,从业二十年的灯光师转行卖保险、TVB黄金配角在商场摆摊,反倒成了“明智选择”。
为啥那么多的港星都改行了?背后都是饭碗危机!
48岁的梁珈咏在TVB演了二十年师奶,如今却在屯门商场里支起了首饰摊。面对镜头,她苦笑着解释:剧组开工天数从每月20天锐减到3天,工资不够交管理费。

曾在《喜爱夜蒲》中崭露头角的沈震轩,被乘客拍到深夜开网约车,坦言“房贷压力比剧本台词更真实”。

这已经不是个案!有灯光师转行做保险经纪的,有剧组场务做着日薪800港元的外卖员,就连拿过金像奖的美术指导也开始接商场美陈散活了。
古天乐虽呼吁“真正热爱电影的人要坚守”,但面对行业寒冬,越来越多人选择先填饱肚子再谈理想。
警匪片还是老套路,观众早就不买账了
曾经引以为傲的警匪题材,如今被观众吐槽“黑帮卧底、兄弟反目、街头枪战”三板斧已经用了三十年。
《无间道》编剧庄文强早在2022年就警告:再不突破类型片框架,港片迟早要被市场淘汰。

讽刺的是,他们的行业自救,反而暴露了创作乏力的短板。古天乐旗下天下一集团重金收购特效公司,但《九龙城寨》等片仍被批“特效烧钱、剧本稀碎”;刘德华、刘青云等影帝主动降薪参演的中小成本电影,豆瓣评分多在5分徘徊。
陷入了青黄不接的死循环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人才断层。翻开2025年港片演职员表,领衔主演清一色是50岁以上的老面孔。古天乐近三年参与18部电影,刘德华同期出演14部,两位“超龄劳模”几乎扛起港片半壁江山。
年轻演员要么在合拍片里镶边,要么转战短视频赛道,24岁的新人王陈浩凭一条“警校生日常”DY获赞百万,直言“拍段子比等剧组通告实际得多”。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香港年轻导演提交的剧本80%还在模仿90年代黑帮片。早就过时了,没有观众了爱看了!
突破困局需要更狠的革新,2024年港产纪录片《 给十九岁的我 》 意外斩获高口碑,证明市场并非排斥“港味”,而是渴求真诚创新的表达。

正如影评人汤祯兆所言:与其纠结警匪片过不过时,不如先想清楚当代中国香港故事的核心魅力到底是什么。
是寒冬也是重生的契机!
或许正如《寒战》里的经典台词:非常时期,用非常方法。

毕竟,真正杀死港片的从来不是观众离场,而是从业者自己先丢了破釜沉舟的勇气。
老演员霸屏20年,新人都改行去拍DY,连网友都说“活该糊”!对此,你怎么看呢?港片还能再回到巅峰时刻吗?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