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乐那时候,京城有个小孩叫彭印山。这孩子打小就特别聪明,在当时可有名气了,大家都把他当作神童。
封建王朝里,要想出名,诗词歌赋可是占了大头。出于统治的需求,创作出来的东西得符合“维护统治”的要求,朱棣对这点也挺上心的。
【朱棣需要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
一到节日,北京城里的活动就特别多。朱棣就想,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显示自己打造出的盛世。
永乐年间有个元宵节,京城到处都张灯结彩的,大伙开开心心地走上街头,一块儿庆祝佳节。
朱棣也想好好体验体验,他本就生于乱世,还要求官员们体谅百姓的情况,他自己能做的时候,也会这么做的。
他悄悄出宫溜达,去看那些花灯。嘿,瞅见有一户人家,门口连个彩灯都没有。再往屋里一瞧,哟,居然有个小娃娃正在读书。这种事儿,可真是不常见。
他特别纳闷儿:小孩子天性就是爱玩,怎么这个小孩在闹市中还能读得进去书?
朱棣把门一推就进去了,瞧见这孩子也就七八岁的模样,正就着灯光读书。
孩童瞧见朱棣的时候,也觉着这人风度不凡。这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孩童就起身行礼。
朱棣问那孩童叫啥名儿,孩童答说自己名叫彭印山。
彭印山在京城可算是出了名的神童,朱棣微服出访的时候,也听说过他的大名。有个随从就问了:“就是那个小神童吗?”
彭印山说:“您过奖!”
朱棣一听,立马就来了兴致。今天刚好是元宵节嘛,他就想让大伙一块儿高兴高兴,所以就打算出个对子,让大家一起对。
于是,朱棣就说出了上联:明灯明月,大明一统。
上联里有三个“明”字,这正照应着明朝。而且还嵌进去一个“一”字,这同样意味着朱棣是想夸赞现在大明王朝那种超级繁荣、统一的景象。
身边的随从们心里都清楚,这可是个表现的好机会。但听到这话之后,心里就有点犯嘀咕了。
这很好理解,朱棣好像一辈子都在向人证明,自己完全有能力做个正统皇帝。所以,在他眼里,自己统治下的繁荣昌盛那可太重要。要是说错了话,让皇上不开心了,就朱棣那脾气,脑袋很可能就没了。
就在大家都沉默的时候,彭印山把下联对出来了:君乐民乐,永乐万年。
彭印山给出的下联,那可真是一下子就戳到朱棣的心坎儿里了!下联里接连用了三个“乐”字,还把“永乐”这个年号给嵌进去了,这对仗多工整,构思也特别巧妙。并且,他还把永乐皇帝的功绩好好地赞扬了一番,把皇帝治理下那种兴旺又强盛的繁荣景象都给展现出来了。
朱棣一听,那可高兴坏了,当场就把彭印山夸了一通。没几天,朱棣的圣旨就到了,上面写着:让彭印山进宫伴读。
不过,这个神童后来的记载就没多少了。
民间有这么个说法:大家都寄予厚望的那个神童,最后还是没躲过“慧极必伤”这命运,很快就离世了。朱棣知道这事儿以后,特别伤心,还让大学士给这个神童写墓碑。
朱棣,是“武将”出身没错。但你仔细看,好多地方都能发现,他这一辈子可重视文学了,自己也特别喜欢字画。沈度的字写得很温润,就被朱棣称作“我朝王羲之”。
他在位期间,逐步把文官制度给完善起来了,后来内阁制度的最初模样也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哟。他还大力推广儒家思想,把明初流行的道教风气给改变了。
并且,朱棣还搞了一连串的编书活动,像《永乐北藏》、《圣学心法》之类的,在好多内容里,都讲了他的治国理念。
从当初的马苑对联,也能瞧出朱棣和朱允炆在性格上的差异。
朱元璋即兴说出“风吹马尾千条线”时,朱允炆回了句“雨洒羊毛一片毡”,可朱棣答的是“日照龙鳞万点金”。
【朱棣心中有事】
朱棣跟明朝的其他皇帝很不一样。正常来说,开国皇帝把天下打下来,剩下的皇帝只要好好经营就成了。
朱棣,打从出生起,他的人生好像就和别人不太一样。
1360年,朱元璋的劲敌陈友谅那可是一路顺风顺水,都把太平给拿下了,眼瞅着就要朝着应天打过来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朱棣出生了。那时候前线的战况可紧张了,朱元璋满脑子都是打仗的事儿,哪有闲工夫去管这个刚出生的孩子。
这就是说,朱棣出生的时候还不是皇子。
1367年的时候,朱元璋才开始正儿八经给孩子们取名。朱棣是他的第四个孩子,就被分到了一个“棣”字。
朱元璋可是从“开局一个碗”打拼过来的,他当然明白军事有多重要。所以,他对自家孩子进行的也是军事化的教育。
朱棣和他的兄弟们老是穿着麻鞋,跟其他士兵似的到城外去远足。等年龄慢慢变大了,他们就得在演武场准备练武。
朱元璋的天下慢慢稳固下来之后,他对孩子们的文化教育那是相当重视。朱棣就和其他兄弟一块儿去上学,系统地学习了儒家思想,这就给朱棣日后能展现出文人的那种特质埋下了种子。
洪武三年的时候,朱元璋把好多皇子都封成王了,朱棣就在其中被封为燕王。
过了十年,朱棣到了北平,他就带着为数不多的军队。当时明朝的北方老是有蒙古人来搅和,这就到了燕王朱棣大显身手的时候。他把乃尔不花劝降之后,朱元璋就觉着这个儿子有大出息了,乐呵呵地讲:“能肃清沙漠的,就是燕王。”
从这以后,朱棣的威名可就大大地响亮起来,朱元璋好几次都把他派到北方去参加军事行动。
可是,在那个时候,皇帝的继承权可不是靠立下赫赫战功就能到手的,重点还是得看投胎投得好不好。
朱元璋的儿子里,朱标当上了太子。为啥?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他是大儿子呗。朱棣可是眼睁睁瞧着自己老爸一路打下江山的,这安排,他心里头当然会不满,可也不敢多嘴。
可是,太子朱标特别早就没了,朱元璋也没辙,只能立皇太孙朱允炆当合法继承人。
朱元璋一去世,朱允炆就登上皇位。
结果,朱允炆一点都不给那些叔叔们面子,一上位就立刻开始推行削藩政策,把周王、代王、湘王他们都逼得自杀了。朱棣这人忧患意识本来就特别强,碰到这种情况,当然就觉得危机四伏了。
所以,在建文元年的时候,朱棣就违抗命令了,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靖难之役”,然后两边就开始了一场长达三年的军事对抗。
燕王终归不是正统嘛,起兵的时候也就大概10万人的部队,除了北京那块地儿,也没别的啥领土了。
朱允炆远在南京,他手底下有一支常备军,这支军队的人数是燕王军队人数的三倍。并且,朱允炆还把控着全国的经济大权。那些附属明朝的藩国,也都站在朱允炆这边,支持他去平定这场“叛乱”。
可朱允炆打小就在蜜罐里泡大的,压根儿就不晓得咋使唤军队,就觉着自个儿的部队人多呗。
朱棣手底下的部队,都跟着他好些年。这些兵个个都是在战场上摸爬滚打过来的,老是跟蒙古人打仗,那经验肯定攒得足足的。
结果,时间一长,朱棣多年积累的军事素养就完全展现出来了。而朱允炆那边,指挥有问题,内部还很松散,这些毛病影响了整个战局。没多久,好多原本忠于朱允炆的将领都向燕王投降了。
建文四年,朱棣都打到南京城下了,朱允炆心里明白要坏事了,赶忙把庆阳公主找来跟朱棣谈判。可这谈判没成功,之后朱允炆就没了消息,朱棣登上皇位,年号改成永乐了。
在当时,这种事情的影响可大了去了。虽说还是明朝,可好多人都觉着这时候的明朝不咋正统。
朱棣处理这些人的方式可简单。他把朱元璋嗜杀成性那一套理论和性格全给继承了,只要是跟他作对抵抗他的,或者在朝堂上瞎嘀咕说闲话的,那都得死翘翘,没活路。
他的侄子朱允炆,差不多连影响都没了,就权当这人没存在过呗。
他把1402年改成洪武35年,接着把第二年变为永乐元年,这么一来,好像就合理点了。
虽说朱棣这皇位得来的名不正言不顺,但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看,他真的是个很不错的皇帝。在他当皇帝的时候,有个“永乐盛世”,大家都知道的“郑和下西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朱棣文化程度很高,所以对那些议论特别看重。为了让别人不再议论,他重修了史书,还盼着天下文人都认可他的身份。
《永乐大典》可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
朱棣心里想的,是要一个土地和思想都能统一起来的“大明”。他还特别考虑到蒙古人会来侵略这事儿,所以就把明朝的首都从南京搬到北京去了。
在他的考量之中,这么做不但能进一步掌控东北地区,而且随时可以进军中原。紫禁城的规模就是打这个时候定下来的,从紫禁城最初的布局里,就能体会到朱棣的想法。
在他心里,始终有个想法,那就是威震当代,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大名。
朱棣心里也很清楚,不管有多大的理由,都不应该直接把侄子的统治推翻,但是不这么干的话,自己又得倒霉。
在某种程度上,朱棣心里明白,自己这么做,很可能被人学去。要是他没那么厉害的军事素养,这皇位他也坐不稳。
朱棣除了打仗厉害、威震四海之外,最得意的就是《永乐大典》。他觉得编出这么一部书,就能表示自己统治的时代是盛世,这就是在给自己歌功颂德,也好向全世界说明自己是超棒的皇帝。
他好像一直在强调:像我这么厉害的人,不当皇帝合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