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我不止一次说过,AI 替代人类的可能反而会让人认真反思自身的价值。但这只是一个观点,从信心的角度来讲,最多算得上是一个见地,但没有任何实证。也就是说,虽然我持有这样一个观点,自己却没有亲身体验过,在自己的身上真切的感受到所谓「反思」的力量。
以言说为主的人都有这个毛病,觉得自己想明白了,那就是做到了。所以在文章里写征服老婆的 108 种办法,看得所有男人都点头称是。等放下键盘起身面对老婆时却永远只有一个姿势,那就是干脆利索地跪下。
不过,昨天我的确有机会用肉身感受了一下人类自身的价值,原因就是下面这个视频:
我当然可以总结它的卖点说:不使用电脑特效而完全用传统拍摄手法一镜到底的 MV。然后大家看到古法,点赞;纯手工,点赞;一镜到底,猛烈点赞。但远远不止于此,对于创作者而言,从这条 MV 里能够看到更多。
首先是为什么。就是说世界上已经有那么多歌曲,那么多 MV,要再做一条的理由是什么?这种问题怕是只有人类会问,AI 不会。AI 不关心这种问题,AI 的全部责任就在于回答问题,但并不负责提出问题,尤其是反思性的提问---它没有自我,也就没有反思的对象。
接下来是做什么。人类创造出如此之多的作品,居然都在使用相同的一条答案:做点不一样的东西。AI 完全相反,AI 要尽量做点差不多的东西,写一条很像是专家的回答,编一篇很像是学者的论文,画一张很像是某位艺术家风格的画作。AI 服从概率统计,要选出最像的那一个答案。而对于人类而言,如果像就没有必要做了。
最后是如何做。我认为这是最复杂也是最动人的一部分。一个想法,一个创意,到一个计划,一个方案,再到一次执行,中间要越过千山万水。类似《Love》这样的一条 MV,需要一个团队密切配合才能最终执行成功。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也有自己的做法,最后却能取得奇妙的协同一致,这同样也只有人类才能做到。
如果你也参加过成功的团队协作,那么就一定能够理解那种奇妙的感受:尽管在一开始所有人的意见和做法可能并不统一,但是随着进程的延续,虽然完全无法看到结果,但是每一个参与的人却在心中对于即将创造出来的东西认知越来越清晰,而且所有人的看法也越来越接近---仿佛是目标和结果是先于创造活动存在,大家只是共同合作把每个人心中统一的模型一起打磨出来而已。
作为反面例子,香港王晶导演说自己去片场探班某位国际大导演正在拍摄的大片,当时才拍到一半,但是大家就已经知道这片子算是完了。AI 知道吗?无论是成了,还是完了,它会预先知道吗?
所以,这条 MV 让我有所触动的地方并不在于用不用电脑特效,也不在于一镜到底的复杂调度和配合,古法纯手工从来不构成一个值得讨论的点。我用古法纯手工写文章,那是我的选择我的习惯我的便利而已,如果我真把这种工艺当回事,那就是我自己白痴了。动人的地方永远是回答那三个问题:为什么做、做什么、如何做。看别人的回答,尤其是优秀回答,就是会被被打动。无论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什么作品,上面都闪烁着人类独有的光辉。
对于自己而言,看别人的解答,对于自己也会有很大启发。当自己也试图去回答那三个问题时,真正的自我因此而清晰浮现出来。于是,不会有庄周梦蝶那种疑问,不,我并不在某个人的梦里。我确知这一点,因为为什么做、做什么、如何做清晰地标定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我。即便我是一本书里的人物,我也因为获得了自我的缘故,可以趁着作者睡觉的时候偷偷修改故事的结局,甚至---悄悄从书页里起身逃离。
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已经讨论过太多的 AI,讨论它能做什么,如何让它去做。但是当我们忙忙碌碌于此,不断追寻日新月异的变化时,却没有回答最初也是最重要的那个问题:为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让 AI 去做?对,我们要 AI 编程,但我们要的从来不是一个可以运行的程序,而是那个程序所对应的产品,那个产品所能解决的现实需求。
而这里的现实需求,不是 AI 的需求,不是自己的需求,甚至不全是用户的需求---因为用户在需求得以满足之前,很可能不能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有这个需求。想一想功能机时代里,人们为什么会意识到自己需要在一块玻璃面板上点点划划抻抻捏捏?然而,人类就是有这个本事,可以凭借生活经验、个人理解和神秘的自发性联想以及直觉,发掘出这种需求来,并且用前所未有的方式加以解决和满足。
最后,今天的题图其实来自几天前我用 midjourney 7 画的另一张图。我把它交给 Sora,要求 Sora 把小王子的动作改成抚摸着狐狸的头。Sora 做到了,但我打赌它并不知道为什么要那么做,而我知道,我也知道对于那些喜欢原图的读者而言,看到小王子的手掌落在狐狸头上的那一瞬间,他们内心里会升起的那种释然---只有能感受到毛发和温度的手掌才能理解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