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来聊聊农民心底那份深沉又执着的心愿。对于我们农民来说,一辈子勤勤恳恳,在土地里摸爬滚打,而让子孙后代脱离农门,不再从事农业劳作,是我们心心念念的大事。
别扯什么“你能想象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有多深”——城里居民有谁家长辈不是进城农民?真对土地那么有感情为啥进城来?在工厂里打螺丝加班加点再累、也比种田轻松
就拿春耕的时候来说吧,天还没亮,村里的王大爷就出门了。这时候啊,外面还有些凉意,可王大爷心里急啊,得赶在太阳升高、土地被晒硬之前,把地翻好,才能顺利播种。
到了夏天,玉米抽穗的关键时期,李婶子一家更是不敢松懈。那大太阳烤得田间就跟个大蒸笼似的,温度高得人站一会儿就汗流浃背。李婶子和丈夫戴着破草帽,一头扎进比人还高的玉米地,查看玉米有没有病虫害。这不,刚发现点虫害的苗头,两口子二话不说,背起沉甸甸的喷雾器就沿着田垄走,一步一步,仔仔细细地喷洒农药。那刺鼻的药味混合着汗水的酸涩,熏得人眼睛都睁不开,可他们哪敢停啊,这一季的收成全指望这时候呢,汗水把衣衫湿透,贴在后背上,每走一步,地上就多一个湿脚印。
我们农民们为啥这么盼着子孙脱离农门呢?因为我们这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太不容易了。春耕盼雨,夏收怕灾,秋收后又为粮价揪心,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就挣那么点钱,住的房子简陋,医疗教育资源也有限。所以,我们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哪怕家里穷得叮当响,也要挤出学费,供孩子读书识字。晚上,昏暗的灯光下,孩子埋头苦学,父母就在旁边满怀期望地看着,我们不懂啥高深的教育理论,就认准了知识能改变命运,只要孩子好好学习,就能走出去,走进城市,过上不一样的生活。有的家长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农忙完了还出去打零工,用粗糙干裂的双手挣点生活费,就为了孩子能多几本辅导书,冬天能添件新衣。
等孩子考上大学,收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父母眼里闪着泪光,那里面有欣慰、有自豪,更多的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我们知道,孩子离脱离农门又近了一步,大学在我们眼里,就是通往城市新生活的大门,孩子能在大学里学专业知识,认识各地的朋友,开阔眼界,毕业后大概率能在城市找份体面工作,不用再像祖辈父辈那样,整天跟泥土和农具打交道。
从现实看,城市确实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多机会,现代化的办公环境、多样的职业选择、便捷的公共服务,农村孩子都向往能扎根城市,干金融、科技、文化这些行业,实现自身价值,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家族命运也会跟着改变。
不过,在追求子孙脱离农门的过程中,农村也有了变化。一方面,年轻人大量外流,有些村子空心化了,土地闲置,没什么活力;另一方面,留下来搞农业的人也意识到,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和知识。所以啊,有人就开始琢磨,脱离农门是不是就非得跟农村断了联系,子孙后代能不能在城市发展好的同时,也用新方式帮衬农村,给家乡建设出份力。
农民这份让子孙脱离农门的心愿,是对苦难生活的抗争,是对子女未来的期许,是时代发展的一首悲歌与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