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我们在压力大、焦虑、无聊、开会、刷剧、写作业的时候,常常会不自觉地做一件事:抠鼻子。你没看错,就是这个再平常不过的动作,正悄悄摧毁着你身体的第一道免疫屏障——鼻黏膜。

更可怕的是,这个动作不只是“脏”那么简单,它还可能让细菌直接穿越你的鼻腔,绕过身体防线,直达你的大脑。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夸张?但这正是目前越来越多医生和科研人员在临床和实验中发现的惊人现实。
91%的成年人几乎每天都在抠鼻子,而他们中的大多数根本不知道,这个动作早已不是“卫生习惯”的问题,而是潜在的健康灾难制造机。

鼻子,是你呼吸的通道,还是你身体的一道“防火墙”。它负责过滤空气中无数的灰尘、花粉、细菌和病毒,鼻黏膜上的纤毛就像一支支小刷子,把这些外来物质挡在外面,再通过鼻涕排出去。
如果你用手指抠鼻子,就等于拿一把刺刀,直接捅破了这层屏障。
更糟的是,大多数人用手抠鼻子时,手根本没洗干净。你的一只手每天可能接触到超过一千万个细菌,从手机、门把手、电梯按键、键盘、公交车扶手……这些看似无害的生活场景,其实都是细菌的“大本营”。

当这些细菌跟着你的手指直接进入鼻腔,就像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让它们轻松入侵。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有一种细菌叫做“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人体皮肤和鼻腔里都可能存在,大多数时候它是“潜伏状态”,不会搞事。但一旦你抠破鼻黏膜,它就可能趁虚而入,造成局部感染,甚至进入血液、脑部,引发脑膜炎、败血症这样的严重疾病。
换句话说,你每一次随意的抠鼻子,可能都在为细菌修建一条直通大脑的“高速公路”。

有研究就发现,鼻腔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率高达30%,而在那些频繁抠鼻的人群中,这个比例会更高。
如此,鼻腔也是冠状病毒、流感病毒等呼吸道病毒的“首选入侵点”。当你抠鼻时,如果手上沾有病毒,就可能直接把病毒“送货上门”。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明明戴好了口罩的情况下,还是会感染病毒——因为他们忽视了自己手的“背叛”。

是鼻子本身的问题。
抠鼻子这个动作,常常伴随着鼻腔干燥、结痂、出血,有些人甚至会抠到鼻出血还不罢休。这种反复的机械性刺激,会让鼻黏膜失去原有的保护能力,变得脆弱不堪,像一扇破烂的铁门,根本挡不住任何东西。
更有甚者,长期抠鼻可能引发鼻中隔穿孔,也就是鼻子中间的隔膜被你活生生抠出了一个洞,导致鼻子变形、呼吸困难,甚至要动手术修复。

也许你会想:“我只是偶尔抠一下,没那么严重吧?”但问题就在于,这种“小动作”的频率往往被我们严重低估。一项行为研究显示,一个人在无聊、焦虑或专注时,平均每小时会摸脸23次,其中有4到5次是抠鼻子。
越是感到焦虑的人,越容易用这种“自我安抚”的方式来转移注意力。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总忍不住抠鼻子?

答案是:心理依赖。
很多人抠鼻的动机,并不是因为真的“鼻子里有什么”,而是因为这个动作本身带来了一种“轻微的快感”——就像有人喜欢咬指甲、拔头发、挤痘痘一样。这些看似无害的“小动作”,其实都是典型的“身体焦虑释放行为”,是一种对压力的下意识回应。
它们就像你在生活中不自觉按下的“逃避键”,但问题是,这些逃避方式并不会真正缓解问题,反而可能制造更大的麻烦。

我们不能只是喊一句“别抠鼻子了”,而是要从源头上解决:你为什么会需要通过抠鼻子来缓解压力?
是环境。
干燥的空气会让鼻腔结痂,诱发你去“清理”。保持室内湿度在40%到60%之间是非常有用的。
你可以用加湿器,或者在暖气旁放一碗水,减轻鼻腔干燥。
是情绪。你是否总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如果是,不妨试试更健康的“解压方式”,比如深呼吸、冥想、拉伸、走路,甚至闭上眼睛听几分钟音乐。

这些方式都比抠鼻子安全得多,至少不会让细菌有机可乘。
是习惯。
如果你已经形成了“手指一有空就往鼻子里钻”的习惯,不妨试试“替代法”。在电脑旁放一颗按摩球、转笔、或者小型手部玩具,当你意识到自己又想抠鼻时,立刻转移注意力。
久而久之,手指就不会总想往鼻子里跑。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关键点:手卫生。洗手这件事,虽然大家都知道,但真正在每次进食前、如厕后、回家后、咳嗽打喷嚏后坚持洗手的人,比你想象的少得多。
如果你真的忍不住要清理鼻腔,请先洗手,并用棉签、湿巾等干净的工具代替手指,动作轻柔,避免损伤黏膜。
我们经常说“疾病是从口入”,但鼻子才是你身体抵御外界侵害的第一道关口。在疫情期间,我们戴口罩、喷消毒液、勤洗手,都是为了保护这道防线。

但如果你在不经意间,用自己的手破坏了它,再多防护也无济于事。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新研究发现,某些细菌在鼻腔中生长后,可能通过嗅神经通道“逆行”进入大脑,引发慢性炎症,甚至被认为与某些神经退行性疾病,比如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有关。
虽然这种关联还在研究中,但它提醒我们,鼻腔不只是呼吸道的一部分,它还可能是大脑健康的前哨站。

不要再轻视“抠鼻子”这个动作了。它不只是“没礼貌”“不卫生”那么简单,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隐患。
对你来说,这可能只是一个无聊时的“手指游戏”,但对你的免疫系统来说,却是一次次意外的“背刺”。
你可以很轻松地做到这一点。
只要你多一点自觉、多一点替代方法、多一点对身体的尊重,就能把这个看似无害的坏习惯,变成你健康转折的起点。
参考文献:
[1]周丽丽, 刘欣, 朱春红. 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率及其耐药性分析[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 22(4): 425-428.
[2]刘晓燕, 胡晓红. 鼻腔微生物与神经系统疾病的潜在关联研究进展[J].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23, 43(2): 120-125.
[3]世界卫生组织. 手卫生: 为什么很重要?[EB/OL]. https://www.who.int/news-room/questions-and-answers/item/hand-hygiene-why-how-and-when, 访问时间:202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