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5月10日,大众汽车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股东大会中遭遇了罕见的抗议行动。抗议者通过砸蛋糕的方式,表达了对这家曾经引领燃油车时代巨头的不满与愤怒。大众汽车,这个在汽车行业中曾经具备光辉历史的名字,如今却因电动车转型的缓慢和市场信心的丧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让我们首先回顾一下大众汽车的历史。成立于1937年的大众汽车,一开始的使命是为普通民众打造一款可负担的汽车,创造出如“人民汽车”这样的口号。这一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是在燃油车的黄金时代,大众汽车一度成为全球汽车市场不可忽视的存在。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和电动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众汽车的危机开始逐渐显现。
2015年的“排放门”事件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当时,大众被曝出其柴油汽车存在排放造假的问题,几年间为此负担了超过290亿美元的成本。此事件深深刺痛了大众汽车的品牌形象,触发了广泛的法律与经济后果。当时的大众急需改变,必须找到一个能够缓解负面影响的应对策略。于是,电动化便进入了它的战略视野。2016年,公司高层甚至向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道歉,承诺会大力推进电动汽车的研发。
然而,转型并非易事。在快速发展的电动车市场中,大众却似乎迈出了错误的步伐。尽管在2016年时,大众宣布将电动车市场份额提升目标提前到2020年,却在真正入局时发现,棋局早已发生了变化。彼时,特斯拉等新兴企业早已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具有更强的研发能力和市场响应速度。大众的传统优势逐渐转化为劣势,公司内部对于电动车的发展仍显得犹豫不决。
特别是在软件方面,大众显然陷入了困境。过去,汽车行业常常强调“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然而在电动汽车时代,软件的重要性显然上升了不少。大众在这方面的短板暴露无遗,ID系列电动车的驾驶体验虽然尚可,但其车载系统却频频遭到用户吐槽。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刻,用户发现软件层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车辆的使用体验。
2022年,大众电动平台Cariad遭遇了“大规模缩水”的风险。由于进度缓慢,导致了原定推出的新车型屡屡推迟。由于缺乏足够的自主研发能力,大众的技术发展逐步被迫转向寻求外部合作,尤其是在与中国电动车企业的联手方面。然而,在合作中,大众的传统思路和新兴企业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外部合作的意图常常因为谁主导的问题而受挫。
在分析大众汽车的困境时,不得不提到公司内部的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大众的官僚主义常常拖慢决策,复杂的层级和决策流程让创新的机会被埋没在漫长的审批中。正如一些媒体引用前员工的描述,推动变革的绝大多数提案往往在繁琐的程序中被永久搁置,这使得公司在与年轻、新兴的对手竞争时显得苍白无力。大量的委员会与繁琐的审批流程让整个公司陷入了低效的漩涡。
并且,大众长期以来的一种“高压文化”使得员工的士气下降,面对不同的改革呼声,很多人选择了“摆烂”,这些都给企业带来进一步的隐患。调查显示,德国的企业文化有时将员工视为工具,而不是合作者,造成了整体的效率低下。高管们往往依赖于控制而非激励,这在技术转型的关键时刻显得尤其不利。
你我都知道,企业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大众的管理层拥有一套复杂的股东结构与监事会治理机制,这使得内部权力斗争日益剧烈。监事会内部三方势力分裂,分别代表着政府、工会与资本利益间的博弈。众多不同的利益使得政策上的关键决策难以迅速通过,而各派力量之间的内耗不仅影响了公司的凝聚力,甚至导致更多高管因政治斗争流动频繁。这样的权力结构似乎强调了行业中的“权利游戏”。
由于如此复杂的结构,当新任CEO Herbert Diess试图推动电动化时,却在短时间内与许多利益相关者产生了背离。正当他在寻求外部资本的支持时,他的变革计划却遭到了监事会内部某些人群体的直接抵制,最终不得不忍辱辞去CEO职位,企业前进的步伐再度受到了压制。这一事件不仅折射出大众内部决策的无力,也让外界对此感到震惊和失望。
而对于企业本身,大众汽车也遭遇了高昂的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影响因素。德国的高工资与高福利政策在全球汽车行业中处于顶部。与其他国家的汽车制造商相比,大众在劳动力成本方面一直处于不利地位。尽管工人的意愿和利益至关重要,但在一个追求效率竞争的时代,过高的成本只能成为公司发展的负担。
电池的成本同样是影响大众汽车电动车时代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电池作为电动车的核心组成,占据了生产成本的40%至50%。由于大众在电池研发上迟缓,导致车载电池的供应链日渐枯竭,增加了生产成本。特别是随着电动汽车的崛起,核心电池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大众的议价空间被压缩,转型之路显得愈发艰难。
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随着国际贸易局势的波动,许多车企都不得不调整战略以应对新的商业环境。例如,俄乌冲突带来的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直接影响了欧洲的工业产品,从根本上冲击了德国制造的优势。受疫情影响,汽车市场需求一直处于波动状态,全球汽车销量普遍下降,这更让大众的转型之路变得荆棘密布。
大众汽车的困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包括了自身管理文化和组织结构的问题,也有外部竞争和经济环境的压力。在电动车转型的道路上,大众不仅需要面对市场的急剧变化,还要解决内部推行变革的诸多障碍。从而使其能够在新的浪潮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子,赢得未来的市场。
在的日子里,汽车行业的未来将取决于传统巨头与新生力量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动车市场的发展是传统汽车行业转型的一次重大考验与机遇。无论是大众汽车,还是其他传统品牌,都需要在变化的潮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法则,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高投资于研发的灵活性,从而在这一领域获得新的成功与成长。
以更科学、开放的态度去拥抱变化,才能让这些传统公司在这场产业革命中焕发生机。未来的大众汽车是否能够拯救自己、迎头赶上,让我们拭目以待。然而,目前的迹象表明,如果大众不能快速适应变化,重塑其企业文化,打破管理结构中的僵化模式,其未来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挑战。
在这个市场中,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拥抱电动车的新时代是趋势,避免在代际更替中迷失自我,则是每一个汽车制造商所必须面对的真正挑战。大众会否成为下一个“诺基亚”或“柯达”?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在那些曾经令人艳羡的辉煌背后,是怎样的转型斗争与市场博弈,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