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
小时候那个乖巧懂事的孩子,怎么一到初中,突然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小学的时候,他说话温柔,动不动就帮忙擦擦桌子,看到爸妈的时候,像个小天使似的,脸上总挂着笑。
可一进了初中,那个乖宝宝就仿佛变成了闷油瓶,安安静静地待在房间里,对周围的事物根本不感兴趣。

更可怕的是,跟你顶嘴、发火,甚至满口脏话,连一个简单的“谢谢”都懒得说,眼皮都不抬一下。
父母站在门口,心里无比纠结,几乎不敢进屋,心里盘算着:这是我亲生的孩子吗?眼前的这个“怪物”是不是走错了片场?
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很多家长开始困惑:孩子是不是突然变得叛逆了?
答案是肯定的!但这个叛逆,远不止简单的“青春期反叛”那么简单。背后其实是一场系统性的自我意识觉醒,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
而更让人头疼的是,这条路上,初二年级往往成了“叛逆高峰期”。

一、自我意识的觉醒
你或许听过这么一句话:“孩子从小学到初中是被‘催眠’的”。
乍一听,感觉有点夸张,但仔细想想,真的是这样。从小学开始,孩子们的生活基本上都由父母安排:做作业、吃饭、放学回家,都有一套固定的规则。
你看那些乖乖的孩子,做作业从不拖拉,吃饭也总是规规矩矩,背着书包走路的姿势就像小大人。可是,到了初一,突然之间,那个乖孩子似乎变了个人。
你告诉他“先写作业,再玩手机”,他反问你:“为什么不能先玩一会儿?你是不是老了?”
这变化,看似突如其来,实则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生理和心理上的重大转折。
你不禁想起曾经那个向你递水,满脸天真无邪的小孩,问你:“妈妈,今天我好看吗?”而现在,这个孩子却能在你愣住的瞬间甩出一句:“烦死了,滚远点!”
是的,孩子开始长大了,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判断,甚至自己的一套价值观。他不再愿意单纯地按照父母的指示去生活,他要做自己的主角,而不是父母的附庸。
你想当年那个十几岁的你,不也是希望自己能独立做决定,却总是被父母左右吗?
这种反叛心理,正是自我意识觉醒的自然表现。

二、周围圈子的影响
你还记得小时候的朋友是什么样的吗?
有的活泼,有的懒散,性格差异大,但影响其实不大。你自己有主见,周围的朋友也没有太多能够左右你行为的能力。可一到初中,情况就不同了。朋友圈的影响力变得极其强大。
那些不太懂事的同学,往往在你的孩子面前展现出一种随性、不拘小节的态度。那个时候,孩子的个性可能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很容易受到影响。
你再怎么劝孩子,“好朋友应该互相尊重”,他说什么也听不进去。
对他来说,朋友就是一切。他看着那些“不拘小节”的同学,眼里闪烁着渴望的光辉:“他们那样才自由,才酷”。你明明知道这些朋友带来的坏影响,可孩子却总是忽视这一切,沉浸在“活在当下”的快感中。
如果你曾见过那个原本乖巧的孩子,突然间被坏朋友带坏,开始顶嘴、不写作业、变得懒散无比,你一定能明白,孩子的转变有多么迅速。
就像按下了开关一样,变化是这么猛烈。

三、手机与电子产品的诱惑:虚拟世界的吞噬
许多家长总觉得给孩子一点空间,觉得手机不过是娱乐工具,没什么大不了。
有的父母甚至认为,越早给孩子手机,孩子就越能“自律”。但实际上,早早给孩子手机,往往适得其反。他们过早尝到了虚拟世界的甜头,开始沉迷其中。
渐渐地,学习的动力和责任感开始模糊。
你自己也许有过类似的体验,拿起手机,看新闻,看得正投入时,突然电量告急,你开始焦虑,甚至被电量不足提醒搞得心烦意乱。
想象一下,孩子在生理和心理波动的敏感期,面对手机的诱惑,怎么能保持清醒?一拿起手机,眼睛不自觉地亮了起来,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放下手机后,他立刻显得无聊、烦躁,甚至连“作业做了吗”都能激起一阵反感:“你烦不烦!”

要扭转这一切,解决的关键其实很简单:管住自己的焦虑,给孩子适当的引导与陪伴。
不要只是单纯限制手机的使用,而是与孩子共同度过更多时光,做朋友一样的交流。引导他们正确理解自我意识的觉醒,让孩子知道,虽然他不再是那个依赖父母的小孩子,但父母依然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支持。
而在朋友圈的选择上,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找到正能量的朋友,让这些朋友成为彼此成长的力量。
因为当孩子走过这个“青春叛逆”的阶段,最终他会逐渐成长,到时候,你会发现,那个曾经让你抓狂的“叛逆期”孩子,竟然能在许多事情上作出成熟的判断。
你会不由自主地感叹:“我等了这么多年,你终于懂得怎么做自己了!”
那时,你会觉得,一切的坚持,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