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二路的梧桐树荫下,一阵熟悉的猪油香飘出正在装修的店面。69岁的阿大背着手,看着儿子吴志勇和工人们忙进忙出。这家曾经让上海人排队三小时就为一口酥脆的网红葱油饼店,在沉寂三年后即将重出江湖。
"这次是真要背水一战了。"吴志勇抹了把汗,身后的墙上挂着父亲年轻时揉面的老照片。这个前外企白领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在35岁这年接过父亲的擀面杖,更没想到重启这家老店会成为他失业后的"救命稻草"。
【老手艺的新征程】
1. 从弄堂传奇到网红顶流
1985年的南昌路菜场,26岁的吴根存支起第一个葱油饼摊。煤球炉子烧得通红,面团在他手里翻飞,猪油混着香葱的味道能飘出半条街。那时候的顾客多是街坊邻居,两毛钱一个的葱油饼,一天能卖上百个。
转机出现在2016年。有食客把阿大佝偻着背做饼的照片发上网,瞬间引爆全网。茂名南路的小弄堂里,排队的人龙绕了三道弯。黄牛把10块钱的葱油饼炒到50块,还有人专程打飞的来尝鲜。
"最疯狂的时候,我们要发号码牌限购。"阿大回忆道,永嘉路的新店开业时,某外卖平台直接派了专员驻店,一天300个饼,上线秒空。
2. 突如其来的沉寂
2022年春天,永嘉路店突然关门歇业。老食客们扑了个空,玻璃门上贴着的"暂停营业"渐渐泛黄。阿大的脊柱侧弯更严重了,医生警告他不能再长时间弯腰干活。
"那三年,我爸经常凌晨三四点就醒,习惯性想和面。"吴志勇发现父亲总盯着厨房发呆,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无意识地做着揉面的动作。
3. 儿子的"破釜沉舟"
去年年底,吴志勇所在的电商部门整体裁员。拿着补偿金走出写字楼时,他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常说的一句话:"手艺人在哪都饿不死。"
找铺面的过程像场马拉松。黄浦区的店面要么租金吓人,要么执照不符。"看到石门二路这个能办热食证的铺子,我当场就签了。"吴志勇苦笑着算账:每月租金2万8,装修花了15万,首批原料押金5万......这些钱是他全部的"买断工龄钱"。
【新店里的老灵魂】
1. 味道的传承与革新
清晨五点,试营业的厨房已经亮灯。吴志勇系上父亲的旧围裙,按着三十多年的老方子调配面浆:高筋粉里掺一成低筋粉,猪油要用肥膘现熬,香葱只选江苏启东的"鸡腿葱"。
"面剂子要醒足40分钟,现在年轻人哪有这个耐心?"阿大坐在角落的藤椅上突然出声。儿子手下的面团确实不如父亲当年柔韧,但多了几分年轻人的巧劲——他偷偷改良了油酥配方,加入少许花椒粉提香。
2. 商标之争与品牌重生
玻璃门上"吴根存阿大葱油饼"的新招牌格外醒目。那个被抢注的"阿大葱油饼"商标,如今挂在南京西路某礼品店里,成了88元一套的伴手礼包装。
"我们注册了肖像商标。"吴志勇指着收银台边的老照片,"这才是正宗的阿大。"照片里年轻的阿大站在煤炉前,汗珠顺着脖颈滚进洗得发白的汗衫里。
3. 定价里的情怀账本
价目表上的数字让老食客们松了口气:经典葱油饼10元,加蛋12元,绿豆汤5元。"现在猪肉涨了三成,葱价翻倍,这个价真赚不到钱。"负责采购的阿姨直嘀咕。但吴志勇坚持不涨价:"先让味道回来,再说别的。"
【未来可期】
午后阳光斜斜地照进新店,阿大在躺椅上打着盹。门口已经有三两个闻风而来的老顾客张望,有个满头银发的阿姨拎着保温盒,说是要买给刚出院的老伴吃。
吴志勇的手机不停震动,都是来打听开业日期的消息。他特意注册了抖音账号,第一条视频就是父亲手把手教做葱油饼的慢镜头,配文很简单:"还是那个味道。"
隔壁咖啡店的小伙子好奇地扒在窗边看,突然说了句:"你们家要是出个葱油饼贝果,肯定爆。"吴志勇笑着记在了菜单草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