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贺子珍有资格每年夏天外出避暑,李敏就趁着这时候,带着妈妈到处逛逛。有时候,李敏、孔令华还会带上他们的孩子孔继宁,一块儿陪着贺子珍出去旅游。
对贺子珍而言,夏天总是她一年里头最开心的时光。
不过,从1964年开始,贺子珍就变得低调,不怎么出门了。外面有啥新鲜事儿,她大多都是从女儿那儿打听来的。
【李敏到国防科委机关上班,认识了钟赤兵副主任】
李敏小时候在苏联上的小学,后来她来到了毛主席身边,就被安排进了八一小学读书。这所学校主要是给干部们的孩子上的,在那儿,李敏碰到了孔令华,两人成了朋友。
随着年纪一点点变大,李敏和孔令华之间的感情变得越来越深,他们不再只是朋友,而是成了恋人。
李敏跟毛主席坦白了心里的秘密。毛主席觉得,孩子们的婚事,大人们还是别插手,只要孩子们自己乐意就好。李敏这人实在,她把爸爸的想法和自己的心意都跟孔令华说了,孔令华一听,别提多开心了。
李敏特意跑到贺子珍那儿,想问问妈妈的看法。贺子珍回答得很干脆,她说:“只要你爸点头,我这边没问题。”
没过多久,毛主席在自己中南海的家里,亲自主持了闺女和女婿的喜事儿,还请来了孔从州亲家和一堆亲朋好友来一块儿见证这幸福时刻。
结婚后,李敏和孔令华在中南海安了家,和毛主席成了邻居。李敏可没因为结婚就放下书本,她直接去了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化学专业。在学习过程中,李敏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儿子,他们给他取名叫“宁宁”。
毛主席对第三代孩子特别疼爱,老是喜欢搂着小外孙,感觉怎么搂都搂不够。
李敏有了孩子后,她每个月的零花钱从15块涨到了30块。虽说孩子的开销都是从毛主席的薪水里出,但孔令华挣得不多,李敏还是经常觉得钱不够用,手头紧巴巴的。
宁宁八个月大时,李敏决定把儿子送到上海的贺子珍那里照顾,每个月给贺子珍寄15块钱作为宁宁的生活开销。李敏后来坦言,那点钱其实根本不够用,就是意思意思一下。大部分的钱还是妈妈在出。
李敏成家了,就跟毛主席说自己想走。但毛主席舍不得李敏,就说:“我还盼着能常常见到你和小孔呢。”
毛主席想了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就是让李敏和孔令华离开丰泽园,在中南海里面另外找个房子安顿下来。
李敏和孔令华搬离丰泽园后,就自己开伙做饭,不再去爸爸那儿蹭饭了。毛主席心里还是一直挂着女儿,工作一忙完,散步或者用餐间隙,他就会溜达到李敏家,跟小外孙逗逗乐子。
李讷,李敏的妹妹,曾经提起过高干子弟的一个短板,那就是他们不太会自理生活。虽然毛主席对自己的孩子管教得很严,总是告诉他们不能搞“特殊待遇”,但实际上,孩子们的开销还是都由主席来承担,这样一来,他们自然就缺少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李敏离开老爸家后,大多时候都在大食堂解决吃饭问题。她做饭的手艺实在不行,唯一能拿得出手的菜就是炒个鸡蛋。
在中南海住了一阵子,李敏一家有了不少体会。那时候,李敏才发觉自己能力有所欠缺。为了让自己成长,她和孔令华一合计,决定搬出中南海。
这次,李敏没先和爸爸商量,直接给中共中央办公厅递了份报告,报告是孔令华帮忙写的,但用的是李敏的名字。在报告里头,李敏表达了自己想搬出中南海,到外面去住的意愿,她觉得这样能有更多锻炼的机会。
李敏选择离开中南海的决定,其背后的理由无疑是充分且合理的。尽管毛主席对女儿有着深厚的感情,并且一贯支持子女的成长与进步,但在涉及到个人发展与独立选择的时刻,即便是他再不舍,也无法阻拦女儿前行的脚步。
李敏那份报告递出去没几天,毛主席就把李敏和孔令华都叫到身边,跟他们交代说:
你们得靠自己,多锻炼进步,我举双手赞成。李敏还在上学呢,我会继续管你,每个月给你60块生活费。
1961年,李敏结婚两年后,她和丈夫就搬离了中南海,住到了中办安排的宿舍里。
1963年的时候,李敏因为生病,不得不离开了学校,后来被安排到了国防科委院校局上班。到了1965年,钟赤兵将军,就是那个只有一条腿的将军,来到了李敏的单位,当上了副主任。李敏特别佩服钟赤兵,他虽然身体有残疾,但工作上一点不含糊,那股子热情劲儿,所有同事都看在眼里,真是让人佩服。
李敏压根儿没想到,这场运动搞得那么猛,钟赤兵竟然中招了。她看着这位老革命钟赤兵受苦,心里头真不是滋味,可又愁得慌,不知道该咋办才好。
【李敏去看望贺子珍时提及钟赤兵,贺:我和主席都了解他】
李敏把儿子宁宁交给外婆贺子珍照顾后,她发现贺子珍的心情明显变好了。宁宁在贺子珍身边,外婆带着他,李敏看在眼里,觉得贺子珍的情绪真是改善了不少。有了宁宁的陪伴,贺子珍的笑容也多了。
贺子珍把好多心思都放在了小外孙上,吃的、穿的、用的,都挑最好的给他准备着。
有了小宁宁在身边,贺子珍的日子变得热闹又充实了。她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全心全意照顾这个小宝贝。李敏还特地提醒过,说妈妈有个“软肋”,就是一听到孩子哭就受不了。只要宁宁一咧嘴,妈妈啥都依着他,原则什么的都抛到九霄云外了。这样下去,李敏怕宁宁会被宠坏了。
李敏自小就跟妈妈在苏联过日子,两人相互依靠。她们俩说话从不拐弯抹角,有啥说啥早成了习惯。
有一天,六五年那会儿,李敏拖着累得不行的身子去找贺子珍,她刚忙完一场活动。李敏跟妈妈说:“妈,您是经历过风雨的老红军了,钟赤兵这个名字,您应该听说过吧?”
贺子珍微微颔首,带着点意外问:“我知道啊,他出啥事儿了?”
李敏一脸严肃地告诉我们:“那家伙是我们单位的副主任,前几天被弄到令华单位那边去挨批了。”
贺子珍赶忙说道:“钟赤兵这人真不错,主席和我都挺清楚他的为人。”
听贺子珍细细道来,李敏知道了那些战火纷飞日子的故事。
1935年2月份,红军第一次渡过赤水后,红3军团的那4个师就改成4个团了,就是为了打运动战方便。那时候,21岁的钟赤兵,身体壮得像头牛,就被选上当了12团的政委。
为了摆脱十多万川军的紧紧追赶,毛主席心生一计,立刻决定,让部队掉头回贵州,再次渡过赤水河。第一步,要先攻下娄山关,紧接着,拿下遵义城。
娄山关这地方,地理位置相当关键。“贵州王”王家烈派了大量军队驻扎在这儿。毛主席呢,就把攻打娄山关的任务交给了红3军团。军团的大当家彭德怀一声令下,说12团和13团得打头阵,当先锋。
忙活了好几天,12团终于在规定时间里赶到了离娄山关没多远的桐梓县城。
刚到地方还没来得及歇脚,12团的团长谢嵩就接到了紧急消息,说13团昨天在娄山关半山腰已经和王家烈部队打上了。一听这话,谢嵩和钟赤兵立马带着12团火速赶去帮忙。
天还没亮,部队就匆匆赶到了娄山关口。不一会儿,传令兵从关口那边跑回来,喘着气说,敌人开始反击了,13团的指挥所被端了。
事儿特别急,钟赤兵和团长一合计,决定让他带着一营的兄弟先去探探路,剩下的营队随后再跟上。
半夜里,钟赤兵带着队伍朝着敌人的高地金山猛冲过去。战士们先是用机枪和手榴弹一顿猛打,等关口一被撕开,钟赤兵立马大喊,上刺刀冲啊!这时候,其他各营也陆陆续续到了,一块儿加入了战斗。没多久,金山就被咱们给拿下来了。
王家烈眼看金山就要失守,赶紧调集人马进行反击。头一回反击,被我军在山头上打得落花流水;到了第二回,钟赤兵带着士气高涨的一营弟兄,从山坡上冲下来,挥舞着刺刀和敌人肉搏。
敌人打了败仗,吓得赶紧逃跑。钟赤兵带着队伍紧追不舍,一路追到黑神庙,没想到那儿突然冒出一个团的敌人。我们人少,敌人多,而且他们还磕了药,变得特别能打。这么一来,一营的兄弟们伤亡很重。
打斗时,钟赤兵的右腿小腿不幸中弹。警卫员胡胜辉一看他受伤了,赶紧要背他撤退。但钟赤兵硬说自己只是蹭破了点皮,非要留在原地继续指挥战斗。
那时候情况确实挺棘手,不过战士们被钟政委那股不屈不挠的劲儿给打动了,一个个干劲儿更猛了。大家齐心协力,最后硬是把王家烈部给镇住了。
红军进了遵义城后,医生赶紧给钟赤兵看病。钟赤兵伤得太重,没办法,只能给他截肢了。
手术那会儿,条件真的挺差,设备简单,连麻醉都没有,肯定疼得要命。但钟赤兵就是靠着他那股子倔强劲儿,愣是一声没吭。旁边帮忙的,是个才15岁的小姑娘护士,看着都心疼得直掉眼泪。
手术完后没多久,钟赤兵的伤口不幸发炎了。大夫告知得再做一次截肢手术。过了几天,大夫又给他动了第三次刀。就这样,钟赤兵用一条腿的代价,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这时候,部队正走在长征的路上,钟赤兵的身体虚弱得很。到底是让他咬牙跟上部队,还是让他留在老乡家里养伤呢?
钟赤兵跟彭德怀说,他就算爬,也得跟上大伙儿。彭德怀豪爽地一摆手,说:“就算派一个团来抬,咱也得把钟赤兵带上。”
这事儿没多久就传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没过多久,毛主席特地跑到后方医院探望钟赤兵,问道:“小家伙,你又挂彩啦?”说起来,在第五次打退敌人“围剿”的时候,钟赤兵就已经受过一回伤了。
钟赤兵见到毛主席,伸手指了指自己没了的右腿,脸上写满了痛苦。毛主席瞧见了,想让他心里头好受点,便开口安慰道:
咱们得在娄山关那儿竖块碑,刻上“钟赤兵在这儿丢了一条腿”。
钟赤兵这次受伤后,心情没上次那么开朗了,整天还是愁眉苦脸的。毛主席就跟彭德怀讲,钟赤兵可是个了不起的英雄,咱们带上他,干脆安排他去休养连吧。
有了毛主席的关心,钟赤兵被调离了3军团,转到了卫生部休养连去休息。说来也巧,贺子珍正好也在那个部队里头呢。
1935年3月的一个傍晚,休养连的战士们正歇着呢。突然间,头顶上飞机嗡嗡响,敌人来了。贺子珍这人打仗有经验,她立马喊大家快散开,找地方躲起来。可倒霉的是,敌机眼睛尖,还是瞅见了他们。紧接着,机关枪“哒哒哒”就开火了,一颗炸弹“砰”地一声,把贺子珍藏身的大石头都给炸飞了。
贺子珍没多想,立马从烟尘里挣脱出来,心里只想着得赶紧把外面那副担架上的伤员,也就是钟赤兵,移到安全地带。但就在这时,敌机又开始新一轮扫射。贺子珍情急之下,直接用身体挡住了钟赤兵,结果自己却受了重伤。
医生护士迅速到达,赶紧给贺子珍做了急救。他们从她身体里取出好多弹片,不过还是有些留在了她身体里。
队伍马上就要启程了,咱们是该带着贺子珍一起走,还是暂时托付给乡亲们照看呢?毛主席又一次拿定了主意,他说:“带上她,哪怕得抬着走也得带上。”
之后,钟赤兵和贺子珍靠着坚强的决心,硬是一步步翻过了雪山,穿过了草地,最终走到了长征的尽头——陕北。
听完妈妈的讲述,李敏眼泪不由自主地掉了下来。这下,她更坚定了要为钟赤兵老将军讨个说法的决心。李敏跟贺子珍琢磨,这事儿能不能跟爸爸说呢?贺子珍说,要不咱俩先让李敏和孔令华把报告写好,准备齐全了,再去找主席谈谈。
回到家后,李敏就开始着手整理资料。这次还是孔令华帮忙,他代笔以李敏的身份写了几页报告。
第二天,李敏经过一番波折,终于顺利到达了毛主席住的地方。毛主席见到李敏来了,特别开心,连忙把她迎进屋,耐心地听李敏讲述事情的经过。
听完之后,毛主席对李敏和孔令华说了几句鼓励的话,并且对钟赤兵同志赞不绝口。他说道:“钟赤兵是个实在的好人,战场上拼出来的,立下不少战功。你回去后,帮我把这话传达到大家那里。”
李敏乐呵呵地对毛主席讲:“老爹,您交代的话,我肯定给您传达到。”
就这样,按照毛主席的吩咐,钟赤兵老将军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毛主席亲自安排钟赤兵到广州军区】
1971年8月份,毛主席在长沙聊天时,聊到了钟赤兵。主席对他那是赞不绝口,说他为了革命连右腿都牺牲了,身上还留下了好多伤疤,真是英勇无畏。而且,毛主席还特地给钟赤兵安排了工作,让他去广州军区。
没多久,钟赤兵就上任了,他成了军区的副司令员。
1972年,毛主席的外孙女来到了这个世界。那时候,李敏跑到上海找贺子珍,生下了她的第二个宝贝,给娃取名叫“东梅”。差不多同一时间,孔令华也从北航调到了38军,那部队驻扎在保定呢。这样一来,李敏和孔令华就得在保定待上好一阵子,没法常回北京了。
1976年夏天,李敏在保定突然接到了毛远新的电话,说主席身体情况很糟糕。李敏一听,立马就往北京赶,想去看望爸爸。后来李敏提起那段日子,说从主席病得厉害到离世,她总共去探望了三次。
李敏清楚地记得,她和父亲毛主席最后一次见面时的情景。毛主席笑着问她:“闺女,你现在到底几岁了?”李敏想了想,答道:“已经39岁了。”没想到毛主席摇摇头,风趣地说:“不对,你在我心里还是38岁的小姑娘呢。”
毛主席即使身患重病,心里还是清清楚楚地记得女儿的出生年份。这份深深的父女情,让李敏特别感动。她的眼眶又一次湿润了。
然后,毛主席费力地做了个手势,比划了个圆圈。因为主席说话声音太小,李敏没明白这是啥意思。后来,有次跟好朋友聊天,李敏提起了这事儿。朋友琢磨着,毛主席那手势画圈,说不定是指贺子珍的小名叫桂圆,“圆”嘛,就是想让李敏好好照顾妈妈。
李敏听完这个说明,心里觉得挺有道理的。
毛主席快不行的时候,心里还一直想着李敏和贺子珍。这份情谊,李敏一辈子都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