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如何帮助家长开展自闭症儿童社交活动的?

细说天下事 2023-10-07 18:48:40

引言

为了让家长更好地了解自闭症儿童,在家庭中也能够辅助自闭症儿童进行一些基础性的康复训练,避免自闭症儿童在假期因缺乏机构辅导而导致能力下降,机构为自闭症儿童家长争取到了与自闭症儿童康复相关的公益讲座。

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的讲座,旨在专家针对自闭症儿童在居家环境中,家长能够运用家庭或者社区的资源协助自闭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

因为经费有限和疫情原因,笔者所在机构为自闭症儿童家长争取到了5场关于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的讲座。公益讲座的主讲人有特教老师、康复训练师以及资深的自闭症儿童家长。

有两场讲座是在线下开展,通过和家长面对面地交流,让家长能够了解到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养育是存在差异的。

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可以通过定期的训练,来缩小其中的差异。

线上则是传授自闭症儿童的一些权威的评估机构、自闭症儿童的基础康复的技巧以及不同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和自闭症儿童相处。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自闭症儿童家长传授康复技巧与要点,在传授知识以后为家长提供了充分的答疑时间。

该系列的讲座让家长了解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儿童存在差异的行为,让家长对自闭症儿童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减少自闭症儿童家庭成员尤其是亲子关系中因误会产生的摩擦,促进家庭形成亲密氛围。

在每场公益讲座结束后,机构会发放问卷让家长填写,了解家长对该场活动是否满意以及记录其建议或意见,以供机构调整讲座内容。在回收的问卷中,家长们都给予了好评,表示受益匪浅。

提供社会资源服务

社会资源通常可以划分为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关系资源。

因为自闭症儿童面临着社区融合、就学的困境以及对日常康复存在需求,自闭症儿童需要经济资源与社会关系资源。

社工通过向基金会申请、找社会组织募捐以及通过路演的方式争取资金,为自闭症儿童提供经济资源。

经济资源一方面用在生活较困难的自闭症儿童家庭中,社工通过生活必需品给予困难自闭症儿童家庭一定的支持;另一方面则是用于机构的教具。

社会关系是人们获取信息、情感、资源的重要途径。社工志愿者以及社区居民等人,为自闭症儿童提供社会关系资源。

社工会每周组织一次志愿服务,让自闭症儿童能够接触到机构工作人员及家长以外的人,缓解自闭症儿童遇见陌生人所产生的焦虑情绪。

自闭症儿童家长对社工的资源所提供的服务表示非常满意。

家长认为,志愿者能够给自闭症儿童一种亲和感和安全感,让自闭症儿童能够适应与陌生人接触,在与陌生人相处时,负面情绪减少。

社会资源,是社工为自闭症儿童及其家长提供服务的一种有效途径。社工能够根据接受服务者的需求,并将资源合理匹配,解决其所遇到的困难。

“老街坊储备”计划开展,自闭症儿童融入社区之前,一定要为自闭症儿童量身订造一套方案。

通过系统性的训练,让自闭症儿童避免言行上有让人感到冒犯和攻击性,成为一名合格的“街坊”。在上一阶段,社区居民与自闭症儿童有了最浅层面的接触。

增加自闭症儿童与社区居民的互动频率,让社区居民意识到社区不仅有一位比较特殊的街坊,还要让居民意识到这位街坊并没有攻击性,在专人的引导下是可以实现和平共处的。

“撕掉‘无礼’标签”——开展自闭症儿童社交学习小组只要人在社会中,是无法避免与他人接触,建立人际关系并且进行交往的。自闭症儿童被拒绝和被忽视的原因之一就是其“无礼”。

自闭症儿童的“无礼”源自于他们自身所存在的障碍,他们对情绪认知障碍、表达障碍以及缺乏自控能力而让他们的言行与普通人相差甚远,让他们在特定的场合中显得格格不入。

因此,建立社交学习小组,开展社交礼仪和技能的学习就是对症下药。

特教老师灵活地调整授课时间,将社交中基本的礼仪划分成小部分的内容,在自闭症儿童能够回答出特教老师问题时,给予自闭症儿童强化物,确保其对学习新事物有积极性。

自闭症儿童的社交礼仪学习是需要不断实践和反复练习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与自闭症儿童家长的联系和互动。

给自闭症儿童在机构学完了当天的学习内容之后,课后需要家长辅助自闭症儿童反复复习和练习所学内容。

第二天特教老师会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协助学生进行复习,巩固所学内容,继续传授新知识。

自闭症儿童通过系统地学习,在生活中能够与他人进行日常的问候;在学习方面,能够听从特教老师的指挥,遵守课堂纪律,保持情绪上的稳定。

在特教老师的指引下和强化物的作用下,能够和特教老师进行互动,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打破‘无能’形象”——开展幼小衔接知识学习小组自闭症儿童常常被默认为是存在智力障碍且生活不能自理的,是“无能”的。但是通过医院精神科的智力测试,大部分自闭症儿童是仅仅表现为自闭的症状,其智力是处于正常水平。

换而言之,自闭症儿童是有掌握普通学校所传授的知识的能力,也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自理。为了确保自闭症儿童能够有资格进入普通学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社工与自闭症儿童教师参考小学一年级的教材,挑选出了语文和数学两门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课程作为主科。

同时添加了感统训练、音乐课、艺术治疗、生活技能以及社会实践等课程。特教老师带领自闭症儿童接触并力图掌握学前班的基础知识,提升其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

在自闭症儿童的学习中,往往需要反复地进行同样内容的输入,通过高频率的学习,让自闭症儿童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掌握习得的知识,保证其在进入小学以后能够跟上所学课程。

在前期的幼小衔接班学习过程中,自闭症儿童有较明显的抵抗情绪,在教室大吵大闹,甚至跑出教室是常有的事情。

社工也加入特教老师的队伍,在课堂上对自闭症儿童进行管理,确保自闭症儿童在前期能够坐在座位上。

后期社工辅助自闭症儿童回应特教老师的互动则相对轻松,已经培养起学习兴趣的自闭症儿童则能够较为主动地通过举手回答问题来参与课堂互动。

“幼小衔接班”成功将两名自闭症儿童送入了普校,自闭症儿童通过自己的行动撕掉无能的标签,向他人作最有力的宣告,自闭症儿童并非是“无能者”。

实施“亲”触与家长互助工程

“社区一家人”计划开展开展自闭症儿童社区购物体验活动,便利店与商场作为自闭症儿童外出购物最可能前往的地方。

在这里通过购物的方式能够使自闭症儿童通过交易获得满足其基本生理需要的物品。

社区购物是一门实践课,自闭症儿童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行动,锻炼其与陌生人沟通的能力以及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

在自闭症儿童的行动过程中,社工和特教老师能够发现模拟环境中自闭症儿童所没有显露出来的问题,特教老师或者社工通过及时介入,解决这些问题。

协助自闭症儿童顺利完成购物活动。同时也考验着社区活动的人员对自闭症儿童的态度。

自闭症儿童与他人互动过程中,社工能够观察到他人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态度,及时介入避免自闭症儿童受到负面影响。

通过社工前期接触的小区便利店,仅有一位便利店老板表示愿意协助自闭症儿童完成其购物过程。

自闭症儿童在进入便利店时,店内狭窄的环境容易让他们产生视觉上的压迫,进而而产生夸张的举动,而特教老师和社工能够及时缓解他们的情绪,减轻视觉上的压迫带来的焦虑。

因此,在自闭症儿童进入便利店进行购物时,特教老师和社工的协助是必不可少的。

在进行购物之前,自闭症儿童会与店主进行打招呼,并且询问自己所需的商品在哪一层货架,将所习得的社交技能通过这一过程进行实践。

只有自闭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在便利店的购物,才能前往商场进行购物。

在前往商场购物时,社工与自闭症儿童都会穿上定制的衣服或衣物饰品,在承认自己时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者或者承认自己是自闭症儿童的同时,也提醒着他人。

社会中有这样一群特殊儿童,他们在他人引导下,是不会产生攻击性并且能够完成一个购物的过程,实现与社会其他成员的互动。

在与便利店主接触的次数增加,便利店主对自闭症儿童有所了解后,店主表示自己改变对自闭症儿童的刻板印象,得知自闭症儿童在他人引导下是能够完成一个购物的过程。

便利店主还能够向他人解答对自闭症儿童的疑问,避免自闭症儿童进一步的污名化。

在完成商场购物后,商场内的导购和收银员表示自闭症儿童改变了他们的观点,自闭症儿童也不是他人说的“充满攻击性”,而是有礼貌的,有想法的。

自闭症儿童也能够将习得的购物知识在实际环境中实践,使其在融合社区的行动中更进一步。开展自闭症儿童社区参与活动社区内通常会为了庆祝节日而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

有文艺汇演、知识科普讲座以及义卖讲座。而在过去,自闭症儿童基本是接触不到这些活动的,因为自闭症儿童在没被正确认识之前,他们就是“捣乱”“怪异”“不合群”的代名词。

前年帮自闭症儿童争取到了文艺汇演的一个节目,但是因为自闭症儿童与观众缺乏互动,仅仅是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利用非洲鼓完成了一首音乐。

社区居民对这个群体仍然是存在贴标签的行为。为了让自闭症儿童能够实现与社区居民互动,行使社区参与的权力,机构在社区中开展义卖活动活动。

机构通过举办面向社区的义卖活动,让自闭症儿童参与社区义卖,引导自闭症儿童对义卖产品进行简单介绍,并让自闭症儿童对交易的流程和金额进行核实。

义卖活动实现了自闭症儿童与社区居民的互动,并不是单方面地让自闭症儿童展示自己的能力,而是提供机会让自闭症儿童与社区居民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以达到双方能够交流,有语言以及肢体方面的互动。

义卖活动为自闭症儿童进行了有力的宣传:这一活动直观且清晰地让社区居民认识到自闭症儿童渴望参与社区活动,也能够习得社交礼仪,遵守社会规范。

“趾印”计划开展

“趾印”二字,意思是他人留下的经验与痕迹。顺着他人留下的经验,接着有经验的自闭症儿童家长和专业认识的指引。

新生自闭症儿童家长能够迅速进入一个养育者的角色,负担起相应的责任。“趾印”计划针对的是自闭症儿童家长,以他们为中心开展的增能活动。

开展自闭症家庭亲子活动自闭症儿童家长面对自闭症儿童时,会不自觉地对自闭症儿童给予过高的期望或者是感到失望至极。

这两种极端反应常常会在新确诊的自闭症儿童的家长身上出现。因为当自闭症儿童父母无法面对自己成为了自闭症儿童的家长这样的事实。

他们尝试寻找一些理由让自己的心理更为舒适,自我说服。但这样的认知往往会给予自闭症儿童过高的压力或者让自闭症儿童变成一个需要被长期全面照顾的角色从而剥夺其发展的可能,造成了亲子关系的紧张。

结语

因此,社工开展自闭症家庭亲子活动的目的是让家长逐步接受自闭症儿童的存在,采取相对客观的态度去看待自闭症儿童的患病情况。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