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王李自成在攻打北京之前,通过太监杜勋向崇祯帝提出了三个条件!
要求大明给他封个王他就随时退兵,帮助明朝剿灭关外满清叛乱!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拒绝这么优待的条件?
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在明末政治腐败天灾人祸不断的情况下发动起义,以“均田免赋”为口号获得了很多百姓的支持。
崇祯17年即1644年,李自成在陕西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同年,李自成率大顺军抵达北京城下,北京城的防守非常松弛明军仅有几万人,根本就无法守住这个巨大的城池。
但李自成并没有高歌猛进,反而派出使者面见崇祯帝,向他提出只要封自己为王!并且给一些军饷犒劳一下随军兄弟,自己就会撤退不再反叛!还帮助明军对付关外的满清反叛势力。
然而,面对如此优良的条件,崇祯帝朱由检却一口拒绝了!
当时的明朝内忧外患,崇祯帝心里必然是很明白,只有答应了李自成的要求封他为王才有一线生机,但是崇祯为何不愿这么做呢?
崇祯帝性格刚烈,宁死不愿背上和贼寇妥协同流合污。
明朝自朱元璋建国之初,便定下了“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国策!这也成了明朝历代皇帝最后的尊严。虽然明朝此时已经风雨飘摇,但李自成大军压境!城下之盟一旦达成,崇祯帝在史书上的名声就改写了。
崇祯帝显然不愿冒着违背祖训,以及史书上留下污点的风险去答应李自成的三个条件!他宁死也不愿背上和贼寇妥协的大帽子。
明朝文官大臣们与崇祯帝离心离德,不愿再配合崇祯朱由检。崇祯若帝想答应和谈而不损声誉,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个大臣替自己“背锅”。
但崇祯帝因为刻薄寡恩,早已让明朝大臣们寒心,不愿再替他做挡箭牌。曾经他默认原兵部尚书陈新甲组织和清朝议和,但事发之后也立刻翻脸不认人!把自己从事件中撇清关系,还处死陈新甲以证自身的清白!将议和之事全推给了陈新甲。
崇祯帝如此刻薄寡恩的做法,早已让大臣们寒心!未免引火烧身,文官武将们谁也不愿再与贼寇和谈。
崇祯早已绝望,他的心早就死了!自从洪承畴在《锦州之战》兵败被俘,孙传庭在《潼关之战》兵败身亡之后,崇祯帝唯一指挥得动的军事统帅已经损失殆尽。
山海关镇守的吴三桂、湖广大将左良玉已经成为军阀、南方的其余明军势力也在东林党的影响之下!崇祯再也无法有效指挥任何一支大明军队了。
闯王李自成从陕西杀向北京,一路北上的明朝官员几乎都是望风而降。李自成到北京城后,朝堂重臣甚至包括一些太监都在劝说崇祯帝放弃抵抗。崇祯在最后时刻曾试图筹钱募兵,结果根本就没几个人响应。
崇祯此时非常清楚,他被所有人抛弃了!一切的一切都让崇祯明白大势已去,已无回天乏力。
在明白没有任何希望之后,崇祯也就不再接受李自成所谓的城下议和!他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大明皇帝,要有明朝皇帝的尊严。于是他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后,自缢在了煤山脚下!这个唯一能让崇祯帝喘一口气的机会,就这样被他放弃了!闯王李自成提出的三个条件也不过分啊!
李自成第一个条件、要求崇祯帝封个郡王割让西北。李自成要求将陕西、山西、甘肃等西北地区划为封地,自立为王。在《小腆纪年附考》等史料中明确记载,称“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拒绝接受明朝传统的“一字王”秦王、晋王封号,而是以“大顺王”自居。
李自成第二个条件、犒军随军粮饷白银百万两。要求崇祯提供百万军饷,长途跋涉至北京的"差旅费,以犒劳安抚军队。
李自成第三个条件、不奉诏也不觐见。李自成表示自己受封王后,可以替朝廷出兵镇压后金叛军、"内遏群寇、助剿辽藩、剿灭满清”但不会奉诏进京,也不会觐见明朝皇帝。
崇祯帝因祖训束缚"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文官集团又无人敢担责。
崇祯帝的短视决策,为了祖训何不来个缓兵之计给李自成一个封王过把瘾,迫使闯王先归降!卧薪尝胆等国力恢复在图之!
李自成不想当皇帝,也不想推翻明朝!他只是想要一个封王仅此而已!崇祯帝至死都还觉得是大明”诸臣误朕”,其实他自身的性格与大臣之间貌合神离的关系!
没有大臣愿意为崇祯“背锅”背负历史骂名去和谈,早就注定了与李自成谈判失败的结局!可惜崇祯帝刚愎自用至死不悟,可悲可叹!大明就此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