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新闻让人心里挺不是滋味。江西一个自闭症孩子从二楼跳下来,砸坏了楼下停着的新车。车主黄女士心疼要修车,定损6000多块,到孩子家协商,家长却情绪激动:“你在讹人,你在讹人”,提出解决方案:”到小店去修一下几百元,动不动6000,叫我怎么承担?我现在等法院传票“。这事表面看是钱的问题,可仔细想想,里头藏着的家庭教育真相,真叫人后背发凉。(源自钱江新闻等媒体)
新闻里最扎心的一句话,是家长说:“孩子有自闭症,我们也没办法。”这话听着心酸,但仔细琢磨不对味儿。自闭症确实让家长难上加难,可这不是逃避监护责任的借口。
想象一下,如果这次孩子跳楼砸中的不是车,而是路过的行人呢?如果孩子受伤更严重呢?法律早就说得明明白白:未成年孩子犯错,监护人必须“兜底”。这不是冷冰冰的条文,是保护孩子、也保护别人的安全底线。
家长那句“6000元叫我怎么承担?等着法院传我”,暴露了比经济贫困更严重的问题——规则意识的缺失。孩子看着家长为了省钱,理直气壮地要求别人将就,他会学到什么?
可能是:“原来只要我够惨,全世界都得让着我。”也可能是:“规则嘛,讨价还价就行了。”
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家长带着孩子插队,理直气壮地说“孩子小憋不住”;弄坏别人东西不赔偿,甩一句“和孩子计较什么”。这些看似占便宜的小事,都在孩子心里种下“特权思维”的种子。
这次是砸了车,下次要是孩子伤人、偷窃呢?当“我弱我有理”变成习惯,社会可不会永远买单。
说句实在话,新闻里家长的态度固然有问题,但他们的困境也是真的。自闭症家庭就像活在悬崖边上:一边要承担天价康复费用,一边要应付孩子随时可能爆发的状况,还要忍受旁人异样的眼光。
这时候要是有社区托底呢?比如定期家访提醒安全隐患,联系公益组织提供经济援助,组织志愿者帮忙看护孩子……这些支持或许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至少能让家长喘口气,不用在崩溃边缘做选择。
普通人遇到这种事也别急着站队。车主坚持维权没错,但要是能多问一句:“需要帮您联系救助机构吗?”可能比单纯争论“该不该赔钱”更有温度。
教育不是打补丁,而是织安全网这事儿最该让我们警惕的,是很多家庭把教育简化成了“不出事就行”。可真正的教育得想三步:
防患未然:特殊孩子家庭要把安全措施当必修课,就像给电源插座装保护盖那么自然。
承担责任:孩子闯祸了,家长别急着哭穷卖惨,先诚恳道歉,再商量解决办法。这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寻求支援:放下“家丑不可外扬”的面子,该申请补助就申请,该求助社区就求助。
就像那位车主的车,虽然被砸了个大坑,但阴差阳错接住了坠楼的孩子。家庭教育也该像这辆车——既有法律划出的钢板硬度,又有人情铺就的缓冲层。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比争论“要不要赔6000块”更重要的,是别再让哪个孩子从楼上掉下来。这需要家长把监护的弦绷紧,需要社会把支持的网织密,更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记住——规则不是欺负弱者的棍棒,而是保护所有人的铠甲。
您认为呢?
(图源网络,侵联删)
定损6000我是能看懂,保费上涨是什么鬼?算出险了吗?车主方无责凭什么涨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