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农夫,在割草的时候,忽然触碰到一条蛇。
蛇一回头,咬了农夫一口。
农夫气急败坏,挥着镰刀去追蛇,非要置其于死地。
跨过几个田埂,蛇一溜烟不见了,农夫也毒性发作,倒地不起......
这就是追蛇定律。
我们行走在社会上,也会遇到一些如小人一样的亲戚,他们如蛇蝎一样狠毒。
如果像农夫一样,非得把小人如何,结果自己还会先一步倒下去。
因而,亲戚瞧不起你,第一时间就想到最后的结果,那么你的言行就会正确,把风险降低到最小。
01
气什么?跟“蛇”生气,只会二次伤害。
从本性上分析,蛇不懂人类的行为,蛇只是防止被攻击,遇到攻击之后就做出反抗。
要是你一气之下,就和蛇纠缠不清,蛇不会理解你“为什么生气”,而是继续用自己的本性,再次张开大嘴,露出獠牙。
看过一句很经典的话:“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
以此类推,这人非要咬到蛇,要回去,这是要被人笑掉大牙的。
正确的做法是,心平气和地对待事情,冷静之下,肯定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放过了蛇,自己也及时就医,就远离了危害。
北宋的吕蒙正,其母亲是妾,就总是被父亲,还有父亲的妻子排挤。
无奈之下,母亲带着他投奔娘家。但是娘家也容不下。
兜兜转转一个圈,母亲和他到洛阳城外的一家寺庙借住。
为了改变命运,母亲鼓励他读书。
寺庙里的和尚,看吕蒙正母子白吃白喝,也很烦恼。就故意把吃饭的钟声,调整了——每次大家吃饭之后,才敲钟。这样,吕蒙正赶到厨房,只有残渣了。
落魄之中,他写下:“十度投斋九度空,恼恨僧人饭后钟。”
人落难了,还被亲戚瞧不起,但吕蒙正没有总是抱怨,而是从容地记录生活,继续埋头苦读。就算周围有一大群人,露出鄙夷的眼神,也全部包容。
不与瞧不起自己的人纠缠,只是夹着尾巴做人。还能够混到一碗残羹,保证自己不那么饿,也远离了被人继续碾压的危害。
02
处什么?人和“蛇”不是同类,只能各自安好。
亲戚,血脉类似,但是不完全相同,更不会三观一致,层次一样。肯定符合一条社交规则:“道不同不相为谋。”
吕蒙正在《寒窑赋》中,也说过类似的道理:“蜈蚣百足,行不及蛇。”
蜈蚣和蛇不是一类,他们没有什么可比性,也没有办法在一窝中住。
正因为这样,吕蒙正被亲戚瞧不起的时候,就一咬牙,舍去了亲戚关系。
在他考上状元之后,亲戚又来巴结。吕蒙正写了一副对联,让亲戚羞愧地离开:“旧岁饥荒,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今科侥幸,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尽来锦上添花。”
所有瞧不起自己的亲戚,都没关系。你反而能轻装上阵,咬紧牙关靠自己。
就算亲戚家,金钱无数,你丝毫也不嫉妒,看都懒得看。
有时候,我们要这想:父母有,不等于儿子有;兄弟姐妹有,不等于你有;儿女有,也许父母一毛都拿不到。大家的财产是不完全互通的。
家人尚且如此,其他的亲戚就更不要说了。
让蛇做蛇,让人做人,大家在不同的地域生活。少了交集,也就少了人被蛇咬的可能。
蛇那么狠毒,你完全没有必要往上凑,给其作恶的机会。
03
愁什么?只要你争气,“蛇”都怕了你。
信不信,你特别厉害的时候,蛇是没有办法伤害你的。
你有钱有势了,出门有人带路,可以打草惊蛇,蛇早就溜走了;你穿着铠甲,蛇是无法对付你的。
聪明的人,不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而是一朝被蛇咬,汲取经验教训,学会防范,从此再也不会被蛇伤害。
再说一说吕蒙正,他从小被亲戚瞧不起,就学会了很多处理关系的方法。
他做官之后,就有人在朝廷上,嘲笑:“这小子,也配来朝廷?”
有人暗示吕蒙正,要把说话的人找出来。吕蒙正就笑着说:“算了,如果找出他,我一直记住他的丑陋,我也难过。”
后来,吕蒙正一步一步做到了宰相位置,那些闲言碎语都消失了。
类似的情况,在吕蒙正写的《寒窑赋》中也体现了:“楚霸虽雄,败于乌江自刎;汉王虽弱,竟有万里江山。”
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项羽气势磅礴,勇往直前。刘邦温柔,处处退让。直到刘邦足够强大了,项羽是望风而逃,害怕“四面楚歌”。
被蛇咬了,你就好好治疗。伤疤就是你最大的教训。
慢慢成长起来,自己足够强大,这就是对“蛇”最长久有力的报复。
04
命运沉沉浮浮,人在低谷时,身边的牛鬼蛇神,比人还多。
与其和牛鬼蛇神对抗,不如示弱。你保全自己的为数不多的实力,还有崛起的可能。
亲戚瞧不起你,多半说明你的在低谷,不被人看好。你别假装不知道。
看看古人是如何摆脱“蛇”的,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受伤之后,你朝着正确的方向出发,伤口会好,人生会再次发光。
在这里,也告诫那些瞧不起人的亲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都别以管窥豹。
就算最落魄的人,也给一个鼓励的眼神,肯定没有错。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