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记者、国际华文媒体联盟记者、海内外杂志社记者宜昌报道)2025年4月17日,由中国侨联指导, 湖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 武汉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宜昌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襄阳市归国华侨联合会荆门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承办的“追梦中华·知音湖北”---2025海外华文媒体荆楚采访行活动在湖北省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慧萍的带领下走进宜昌参访,来自马来西亚、科特迪瓦、美国、加拿大、委内瑞拉、俄罗斯、埃及、中国澳门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19位华文媒体,以及光明日报、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等境内媒体参加了参访活动。宜昌市侨联党组书记、主席邓希康等领导陪同参访。
宜昌,素有“川鄂咽喉、三峡门户”之称,是屈原昭君故里,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国之重器三峡工程所在地。辖5 区3 市5 县以及1 个国家级高新区。国土面积2.1 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0 万人。2024 年,宜昌地区生产总值6191.12 亿元,人均GDP 全省第1。

宜昌是区位独特的通衢要地。宜昌拥有便捷的铁路、公路、机场及水运综合交通,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宜昌港年货物吞吐量破亿吨、全省第二。五年内将形成“米”字型高铁网,4 小时内可直达“北上广深”。拥有宜昌自贸片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高层次开放平台。三峡机场是鄂西渝东最大的国际门户机场,成为全省第二个对外开放航空口岸。 宜昌是宜居宜业的人文胜地。巴楚文化、三国文化等交相辉映,屈原、昭君等名人辈出。宜昌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是世界水电旅游名城、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大秀美之城。获评国家卫生城市“四连冠”,平安中国长安杯“三连冠”。 宜昌是基础厚实的产业福地。综合实力位居中国经济百强城市第49 位,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第36 位,创新能力居全国创新型城市第63 位。拥有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多个产业细分领域单项冠军,宜昌的产品有6 个“全球第一”、6 个“亚洲第一”、和23 个“全国第一”。 宜昌是环境优越的投资高地。连续3 年被评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2023 年度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调查中获得全国地级市第4 位。未来三年,宜昌将重点聚焦“3+2”主导产业,全力强链补链延链,加快形成“12520”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总产值突破1 万亿,加速向万亿级GDP 城市迈进。

宜昌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中上游的分界处,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宜昌自古以来被称为“川鄂咽喉”和“三峡门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宜昌地处长江北岸、三峡东口,上控巴蜀,下扼荆襄,是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枢纽。宜昌不仅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成员,也是中部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23。其地理位置使得宜昌在交通、军事和经济方面都具有重要地位,是内陆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 宜昌的交通网络也非常发达,拥有宜昌三峡国际机场、宜昌东站和宜昌北站等重要交通枢纽,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区域内的中心地位。此外,宜昌是三峡工程和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所在地,拥有四百余座水电站,被誉为“世界水电之都”。这些基础设施不仅提升了宜昌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使其在全球能源供应中占据重要位置。

宜昌市的产业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代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和生命健康产业:宜昌市在这些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推动产业在底层和共性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构建了各具特色、结构优化、富有竞争力的县域产业体系。
其次,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和装备制造:这些是宜昌的主导产业,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其中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和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占比达62%。
高新技术产业:宜昌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85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28.6%。宜昌高新区在全国169个国家高新区中表现突出。
文化旅游产业:宜昌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三峡大坝和神农架等,旅游业是宜昌市的重要发展方向。2023年接待游客1.1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50亿元,
特色农业:宜昌市的特色农业,尤其是柑橘种植,具有显著优势。柑橘种植面积达205万亩,年产量400万吨,占全国宽皮柑橘产量的15%,出口量连续14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记者/续炳义,媒体人、江苏大学特聘教授、湖北省侨联海外顾问、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