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军改后解放军部队的编制由“军师团营”四级编制变成了“军旅营”三级编制,相信很多朋友要问为什么要这样改?
中国自古以来军事编制就是由营为基本作战单位,部队兵力的多少通常以多少个营来统计,比如:清未准军李鸿章有50营,还有复辟的张勋有40营,这些都是旧式军事统计的方法,类似现在俄乌战场上俄罗斯有多少个营级战斗力这种计算方法。
中国古代传统编制采用“五五制”,。“五五制”分为前后左右中五个部分,这主要根据扎营来设定,中军营居中,四周各设置一营,所以五个营地算一个独立部分。当时一个营编制编制人数为500人,五个营2500人组成一协,两个协5000人组成一师。
古代编制可以理解成:师下辖2个旅,每个旅下辖5个营,一个师编制为10个营。
袁世凯小站练兵模仿德军编制模式,镇下辖步兵两协(四标),炮兵一标,骑兵一标,工兵一标,辎重兵一标,简单说就是:师下辖步兵两个旅(4个步兵团),1个炮兵1个团,骑兵1个团,工兵1个团,辎重兵1个团。后来国民党军队两次整编都采用德军编制模式,比如:八路军三个师的编制就是两旅四团的德械师编制,只是让辅助兵种由团一级降成了营一级。
德械师编制是其实是“五五制”的翻版,因为德械师也有5个战斗单位,师部与辅助兵种形成一个战斗单位,四个步兵团就是四个战斗单位。战斗时,师部居中,四个步兵团守四个方向,这些防守就不会有明显的弱点。
我党部队一直学习苏军械式,部队采用“三三制”,军下辖三个师,师下辖三个团,团下辖三个营。“三三制”编制情况下,一个师三个团,进攻时一个团主攻,一个团辅助,一个预备。
进攻时因为自己处于战争的主力一方,师部与辅助兵种靠后布置,前方四个步兵团可以全部投入一线进攻,打不赢可以直接撤退。
防守时,师部居中,四个步兵团守四个方向,师部与辅助兵种随时支援四个方向,这种情况下就是被四面包围也不会大乱阵脚。
三三制的特点进攻时,三个步兵团分为主攻,辅助,预备,这种情况下一线步兵团实际在作战的只有一个团,虽然攻势能够保持力度,但是攻击力较弱,因为三个团可以轮换,但这是持久战的打法。
防守时,三个步兵团只能守三个方向,就算师部可以守第四个方向,但是全师没有可以增援预备队的存在。当然可以从其他方向抽调部队支援最危险方向,但是这样部队调进与调出必然会引起建制混乱。
军改后,取消“师团”编制,改成了“旅营”编制,其实是“五五制”与“三三制“的的综合运用。
合成旅下辖:4个合成营,一个炮兵营,一个保障营,一个支援营。
合成营下辖:3个步兵连,2个坦克连,1个炮兵连、1个支援连、1个保障连。
4个合成营可以组成5个营级战斗队,4个合成营守四个方向,把合成旅的旅部放在中间位置,这样一但被敌人包围,只要在原地能够守住,然后军一级导弹及火箭炮增援,同时出动空军轰炸,这种战斗模式对付几倍的轻步兵都不成问题。
合成营的定位就是进攻,原本团一级三个步兵营变成只有一个步兵营,当然是减少辅助进攻与预备的步兵,这样可以提高进攻的效率。
军改后的合成旅与合成营都是处于理论作战模拟中,只有实战中才会发现问题。合成营的“三三制”作为进攻绝对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被对方使用轻步兵进行反包围,应该如何组织防御,这才是应该思考的问题。同样美军有用营级战斗队吸引对方师级部队包围然后“中心开花”的经典案例, 也是应该值得借鉴的。
五五制是正确的,可以攻防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