饼肥起源于中国,欧美日韩争相学习我们,为何如今农民不愿用它了

阿驰的农事乡韵 2025-04-28 01:34:34

说起饼肥,农民朋友应该不陌生,简单说,就是油料作物榨油之后剩下的那些渣渣。

早在宋元时期,中国农民已开始将豆饼、菜籽饼用于农田,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了十多种饼肥用法,甚至为储肥专门修建砖窑。

后来,这技术传到了国外,特别是欧美日韩这些现代农业搞得不错的国家,竟把饼肥视若珍宝,当成高端肥料。

但是这么一个“老祖宗”传下来、还被外国人趋之若鹜的好东西,现在咱们自家地里,用它的农民却越来越少了。

一、饼肥到底是个啥?

饼肥,通常是压榨成饼状的肥料。它是大豆、花生、油菜籽、棉籽、芝麻在榨油工厂里被榨取出油脂后剩下的残渣。

饼肥厉害就厉害在,它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啥叫有机质?简单理解,就是土壤里那些来自生物体、腐烂后能改善土壤的物质。饼肥里的有机质施到地里,可以慢慢分解,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让土变得疏松、透气、保水、保肥,不容易板结。

这样的土壤,植物根系才长得舒服,吸收营养和水分也更顺畅。

这跟光用化肥,土壤容易变硬变“死”是不一样的。

饼肥还是“缓效肥料”,施到地里后,营养成分随着微生物的分解活动,缓慢地释放出来,供植物慢慢吸收。

这样做的好处是肥效持久,不容易烧苗,也不容易流失浪费,利用率相对较高。

农谚说"三担菜籽饼,赛过五车粪",说的就是它肥力持久的特点。

所以在化肥工业不发达的年代,这绝对是顶级的肥料来源,说它是“肥王”一点不为过。

二、墙内开花墙外香,外国人偷师饼肥

19世纪后,当时的列强国家也开始关注饼肥了。

这些传统的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有过短暂的辉煌,但因为经历了农业的“农药”革命,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土壤质量下降严重。地力被透支,土壤变得“不健康”,让这些国家的可耕种面积急剧减少。

这种背景下,他们自然要寻找能够替代或部分替代化学肥料、同时又能改善土壤的肥料,刚好,中国的饼肥完美地解决了他们的问题。

因为饼肥富含有机质的特性,施用饼肥可以直接补充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帮助修复被化肥伤害的土壤。

更重要的是,饼肥成本很低,油料作物的副产品随处可见,加工成饼肥的工艺也不复杂,谁都能学,谁都能用。

饼肥不仅解决了他们的土壤问题,还顺带省了钱,谁不喜欢这样的好东西?

三、自家农民为啥“嫌弃”了?

既然饼肥这么好,又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还被发达国家学习借鉴,那为什么现在我们自己国家的农民反而用得少了呢?难道是我们的农民不识货?

这话说出来,恐怕没几个农民兄弟会认同。农民最实在,用不用一个东西,主要看划不划算,方不方便,有没有效。现在这些地方恰恰遇到了问题。

现在饼肥作为商品,价格并不便宜。特别是优质的、成分明确的商品化饼肥,其单位养分的价格往往比同等养分的化肥要高。毕竟,化肥是大工业化生产,成本控制得更低。

而且饼肥要发酵和腐熟,否则直接施到地里可能会烧根。腐熟过程需要时间、需要场地、需要一定的技术,还需要人工去操作、翻堆。这些都是时间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现在的农村劳动力价格可不低,请人干活是要花钱的。而且饼肥体积大、分量重,运输、搬运、撒施都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不像化肥那么轻便。

饼肥养分释放慢,以前是优点,现在反而成了缺点,对于追求当季作物快速生长、提高产量的需求来说,效果不如化肥来得快、来得猛。很多农民习惯了化肥那种“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于需要长期投入才能逐渐显现土壤改良效果的饼肥,就缺乏耐心了。尤在一些短生育期或者经济价值高的作物上,抢时间、抢产量是第一位的,慢悠悠的饼肥就显得不给力。

总的来说,不是饼肥本身失去了价值,它的优点依然存在,只不过,现在现在种地没有以前那么慢悠悠的惬意了,都在求快求结果,饼肥慢吞吞的属性就有些让人嫌弃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