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放下你们的武器,让我们的国家早日统一吧。”
2005年10月8日,2006世界杯非洲区预选赛正式落下帷幕,科特迪瓦队以1分的优势压过喀麦隆,成为小组总积分第一名,取得了进入世界杯的门票。
然而,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科特迪瓦队的球员们并未在第一时间庆祝胜利,而是在队长德罗巴的带领下,在镜头前跪求国内冲突各方停战。

这一幕震惊了世界,也令许多人第一次注意到了这个名为科特迪瓦的非洲国家。
在内战爆发之前,科特迪瓦也曾是一个繁荣富裕的国家,其可可、咖啡出口位居世界第一,石油产量非洲第一,冶炼、机械、食品加工等工业产业在西非小有名气,被誉为“西非明珠”。
这样一个国家,为何会突然陷入内战,又该如何摆脱危机?

殖民历史
科特迪瓦,是法语“象牙海岸”的音译,从这个名字就不难看出,这个国家有一段被法国殖民的历史。
这个国家位于非洲西部几内亚湾畔,拥有550公里长的海岸线。
这样的地方按道理很容易被殖民者盯上,不过好在这里的海岸线比较平直,缺乏天然避风港,不方便殖民者停船。
故而,在早期殖民浪潮当中,此地得以逃过一劫,尽管葡萄牙和荷兰的殖民者先后在15、16世纪来到这里,可都是转了一圈就走了。
直到17世纪,象牙贸易发展起来,这个地方才因盛产象牙再度进入欧洲人的视线,开始有欧洲商人来这里做象牙生意,并将当地称为“象牙海岸”。
但这些商人再怎么坑蒙拐骗不当获益,总归也没有在这个地方搞起殖民统治。

不过,所谓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到了19世纪,随着法国在与英国的殖民地冲突中失利,将大量殖民地输给了英国。
这使得法国的殖民帝国体系濒临崩溃,迫切需要开拓新的殖民地。
此时殖民起来投入小,收益高的“好地”基本都已经有主了,法国只能饥不择食,有什么算什么都先殖民了再说,象牙海岸就这样进入了法国的视线。
19世纪40年代,法国开始对象牙海岸表达兴趣,在经过了漫长的渗透、经营、征服战争之后,终于在1893年正式将其纳为殖民地,并正式将其命名为科特迪瓦。
然而,当法国准备从殖民地吸血的时候,才意识到,科特迪瓦这样土壤肥沃,气候温和,还有象牙这样的赚钱产业,却没被其他国家抢先殖民,确实是有道理的。

由于缺乏天然良港,想要在这地方搞种植园经济,至少要先把港口码头给建起来,这可是一大笔开销,而且这地方太穷,意味着这笔开销很难由殖民地当局来支出。
最后,法国人想尽了一切缺德办法,又是收人头税,又是逼迫殖民地原住民服徭役,眼见原住民不堪忍受纷纷逃亡邻国,还从隔壁上沃尔特抓了不少奴隶强迫劳动,总算在阿比让建起了一个不错的港口,让这块殖民地能够为本土输血了。
可好景不长,科特迪瓦殖民地“步入正轨”没几年,欧洲就打起了二战,二战后又是世界范围的民族独立浪潮,尽管法国百般抗拒,最终还是只能同意殖民地独立。

买办治国
不过,作为老牌殖民帝国,尽管迫于殖民地的反抗和美苏联合拆解旧殖民体系的压力被迫妥协,但在放手殖民地之前,法国还是想了一些办法,来维持在旧殖民地的影响。
其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加强经济控制,扶持精法非奸掌控新生国家政府等,而科特迪瓦的“开国总统”博瓦尼,就是他们扶持傀儡当中最成功的那个。
费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出身科特迪瓦酋长家庭,上过法国办的精英学校,是个优秀的政客苗子。
早年,他看出非洲已经形成了反殖民的大势,就积极投身殖民地独立运动,同时,为了避免被法国清算,还与法国议会中唯一支持殖民地独立的法国共产党搭上了关系。

随着美苏冷战兴起,欧洲兴起反共浪潮,博瓦尼转头又抛弃法共,转投当时的法国执政党,并在执政党的支持下顺利当选法国部长,甚至作为内阁成员联署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
此时,博瓦尼的立场已经彻底站在了法国人一边,将早年的独立主张全然抛诸脑后,转而要求法属非洲殖民地继续留在法国。
但殖民地的人民渴望独立已久,其他殖民地的独立领袖多是有真正民族理想,而非博瓦尼这样的投机分子,没人买博瓦尼的账。
无奈,博瓦尼只能退而求其次,与法国政府一道,通过各种穿插外交,阻止了法属西非各殖民地共同独立的打算,令各殖民地各自独立。
而博瓦尼本人,则在法国的支持下,成为了科特迪瓦的开国总统。

在博瓦尼这样一个精神法国人的统治下,科特迪瓦独立后,法国在当地的利益一点都没有受到损害,甚至连政府重要官员都继续由法国人来担任。
对于科特迪瓦人民来说,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时代已经变了,法国为了自己的名声面子,也为了给其他殖民地独立国家打个“听话的孩子有糖吃”的样,并没有像过去那样敲骨吸髓。
虽然还是给法国当咖啡、可可种植园和工业产品倾销地,但是法国到底是给科特迪瓦留下了一点利润,并且还帮科特迪瓦建立了一些基础工业。
这些利润、工业对法国不过是手指缝里漏下来的一点,但科特迪瓦经济基础极差,人口也不多,这点好处已经足够让其维持连年10%以上的经济增长了。

到了1980年,科特迪瓦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200美元,首都阿比让也发展成为一个人口超200万的大城市,阿比让港则是当时非洲仅次于仅次于南非德班港的大港和超级商埠。
在贫穷混乱的非洲地区,科特迪瓦的发展成果可谓傲视群雄,当时不少人将其称为“西非明珠”。
但是科特迪瓦的所谓发展,并没有让科特迪瓦在西方模式下的边缘-中心全球治理体系中向中心走近一点点,从始至终都是伪装成国家的种植园。
种植咖啡、可可赚的钱,大头供奉给法国,小头国内利益集团分赃,几乎没有多少被真正用在国家发展上。
更加要命的是,由于国内的土地都被用来种经济作物,粮食依赖进口,遇上咖啡可可价格下跌,就只能顶着落入西方债务陷阱的风险借债,或者出卖主权求法国帮忙。

更加糟糕的是,由于当年法国殖民者的大缺大德,科特迪瓦的种族矛盾一直十分严峻,博瓦尼也只能凭借威权统治和经济发展暂时压制,并没本事解决问题。
1993年,在政治、社会、经济三重危机下,博瓦尼去世,科特迪瓦勉强维持的稳定平衡也随之崩溃,很快就打起了内战。
直到2011年,曾在博瓦尼政府中担任总理,后来在政治斗争中失利,离开国内去IMF做副总裁的瓦搭拉在法国的支持下取得了这场乱斗的胜利,科特迪瓦的局势才算是重新稳定下来。

中国机遇
瓦塔拉上任之后,一方面凭借自己在国际社会上的人脉脸面,请求国际社会和组织向科特迪瓦提供资金支持并豁免部分债务,以支持科特迪瓦的战后重建和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他已经十分清楚地意识到,初级原材料出口意味着严重受制于人,并且还赚不到多少钱,故而试图推动产业升级,在供应链中占据更多份额,获取更多利润和更大话语权。
在过去,尽管科特迪瓦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可出口国,但超过80%的可可加工都掌握在4家国际巧克力制造商的手中,自身完全没有定价权。
现在科特迪瓦想做的,就是把可可的初级加工也掌握在自己手里,政府提出愿景,希望能在2030年实现全国可可豆100%本地加工。

别看只是可可加工这么一项简单产业,其中涉及到大量的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没有外界帮助,科特迪瓦如果靠自己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完成。
而科特迪瓦的“宗主国”法国,不说如今工业空心化严重,还有没有能力完成这样的大规模项目,就只在意愿上,以法国的一贯作风,恐怕也没有多少意愿去帮助科特迪瓦产业升级,而是更乐见其一直待在初级原材料出口国的位置上,方便欧美这些中心国家剥削。
幸运的是,这个世界上还有中国,一个倡导和平发展,互利共赢,提倡世界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最大工业国,愿意为科特迪瓦提供帮助。

2017年,中电集团承建的苏布雷水电站竣工投产,总装机容量达275兆瓦,年均发电量为1190吉瓦时,是该国最大的水电站。
紧接着,又有中国企业承建了科特迪瓦的可可加工厂和可可储存仓库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科特迪瓦最大的自有可可加工厂。
此外,中国的富强也为科特迪瓦的产品提供了新的市场。
在中国的帮助下,近些年,科特迪瓦的经济发展不错,但这并不意味着科特迪瓦的未来已经是一片光明。
殖民时期西方为科特迪瓦埋下的种族、地区矛盾的雷,科特迪瓦始终没有清理干净,之前的内战更是令矛盾加剧,并且令大量武器流入民间。
如今只不过是各方已经打过一场,加之经济发展还不错,暂时搁置了这些问题,任何一个不慎,都可能导致矛盾再度爆发。

别的不说,就只说科特迪瓦的现任总统瓦塔拉也已经83岁了,还能继续干多久,谁都不好说。
在他之后,科特迪瓦还能不能找出一个能够服众的人,实现权力和平交接,就是一个未知数。
中国能够帮助科特迪瓦搞建设,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科特迪瓦自身有发展意愿,且能保持最基本的稳定,一旦科特迪瓦重陷战乱,只能是万事皆休。

参考资料
科特迪瓦:从“西非明珠”到战乱之国——一个维和军事观察员的思考 王宏德 世界知识

「列国鉴·科特迪瓦」记者观察:“可可王国”科特迪瓦的觉醒之路 新华社

中国新发展 世界新机遇丨科特迪瓦可可种植 小豆子里的大经济 央视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