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就是女性,男性就是男性——你无法改变自己的生理性别。"这句话在4月16日被英国最高法院赋予了法律效力。一场持续7年的性别定义之争终于尘埃落定:跨性别女性在法律上不被认定为"女性"。这一裁决不仅推翻了苏格兰政府的政策,更在全球范围内掀起轩然大波——支持者欢呼"女性权利的胜利",反对者则高呼"跨性别者的人权被剥夺"。这场判决背后,是生物学与性别认同的激烈碰撞,也是法律、社会与伦理的复杂角力。
这场争议的源头可追溯至2018年。当时,苏格兰议会通过一项旨在提升性别平等的法案,要求政府机构委员会中女性比例达到50%,并将跨性别女性(未完成性别重置手术但认同为女性者)纳入统计。这一政策引发苏格兰妇女组织的强烈反对,她们认为此举篡改了2010年《平等法案》中"女性"的生物学定义,于2022年将政府告上法庭。
起初,苏格兰高等民事法院裁定政府"违法",但随后政府妥协,修改为仅持有"性别认同证书"(需满足以所获性别生活两年、确诊性别焦虑症等条件)的跨性别女性可被计入。然而,妇女组织坚持认为《平等法案》中的性别应严格按生理特征划分,案件最终上诉至英国最高法院。
经过5名法官长达5个月的审议,最高法院一锤定音:"《平等法案》中的性别是二元且基于生物学的",跨性别女性不属于法律定义的"女性"。
判决公布后,苏格兰妇女组织的成员们在法庭外开香槟庆祝,联合主任玛丽安·考尔德激动表示:"这是全英国女性的胜利!‘女性却拥有男性生殖器’的时代结束了!"她特别强调,这一裁决将直接影响女性专用空间的安全性,如监狱、更衣室、强奸救助中心等,"在这些地方,生理性别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判决还间接保护了同性恋群体的权益。英国LGB联盟CEO指出:"女同性恋组织现在有权拒绝生理男性加入,无论其是否持有性别认同证书。"这一观点得到作家J.K.罗琳的公开支持,她在社交媒体发文称:"跨性别者今天并未失去权利,但女性终于拿回了基于生物性别的基本保障。"
当支持者欢呼时,跨性别权益活动家们则陷入愤怒与绝望。一名抗议者在法院外高喊:"跨性别权利就是人权!你们可以打压我们,但跨性别者永远存在!"法律专家指出,尽管判决强调"不剥夺跨性别者反歧视的权利",但实际影响已显而易见:
单一性别机构(如厕所、病房)可合法拒绝跨性别者;
性别认同证书的法律效力被削弱,与《平等法案》产生直接冲突;
跨性别运动员、囚犯等群体的处境可能进一步边缘化。
最高法院在88页的判决书中试图平衡各方利益:"女性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持续了150年,而跨性别者同样是脆弱且受歧视的少数群体。"法官强调,裁决并非"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厘清法律定义,确保《平等法案》不被滥用。
然而,这场判决暴露了更深层的社会矛盾:
性别定义的哲学争议:生物学性别与社会性别(Gender)是否应分离?法律应优先保护哪一方?
政策执行的现实难题:如何区分"持有性别认同证书"与"未持有"的跨性别者?监狱、体育等领域是否需制定细分规则?
国际连锁反应:英国作为欧洲首个明确否定跨性别法律性别的国家,可能影响其他国家的司法实践。
这场裁决远非终点,而是新一轮辩论的起点。当法律试图用二元定义解决多元社会的复杂问题时,注定会留下裂痕。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今天的香槟与泪水同样真实,但真正的挑战在于,我们能否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包容每一个人的尊严。"
你支持最高法院的判决吗?法律应如何定义性别?
在女性权利与跨性别权益之间,社会该如何取舍?(欢迎在评论区留下观点,理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