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为什么劝说齐桓公不要在泰山封禅?究竟是什么原因!

历史故事优选 2025-04-16 17:29:15

说起古代权力最大的人莫过于一国之主了,而对于当时的当权者来说,最大的荣耀莫过于在泰山封禅。

泰山名列五岳之首,其名气之大,自古的伟人、皇帝都对它敬仰有加, 泰山巍峨壮丽,被人们看做是权利和实力的象征。中国上下五千年,有多少的名人雅士,富贵官宦到此地来见识泰山的巍峨,令文人雅士作出千古流传的优美诗句。

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也曾想过登顶泰山,在泰山封禅, 宣告自己的强大,彰显自己的成就。但却被管仲谏言劝止,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齐桓公和管仲这两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

齐桓公(?-前643年),姜姓,吕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与晋文公并称“齐桓晋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六位国君。齐桓公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的第三子、齐襄公之幼弟,其母为卫国人。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

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见,为了平定宋国的动乱。后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以周天子的名义,率几国诸侯伐宋,迫使宋国求和,此即为“九合诸侯”。

前679年,诸侯与齐桓公在鄄(juàn)地盟会,齐桓公从此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是历史上第一个代替周天子充当盟主的诸侯。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并被尊称为“仲父”。

任职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病逝。后世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当时的齐国在齐桓公的带领下蒸蒸日上,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他使齐国称霸春秋时期,让各国对他拥戴,他即使是在泰山封禅也无可厚非。

那为什么管仲却极力劝止呢?

其实,在泰山封禅也并不是那没容易的,他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对国家也是一份不小的压力,从准备到结束需要的财力也是无法估量的,于是当时的名臣管仲想要阻止齐桓公进行这样没有太大意义的活动,可能还会危害到齐国以后的发展。

所以,作为一国之相的管仲,想要阻止齐桓公这样铺张浪费。

他绞尽脑汁的想怎么才能既不伤害齐桓公的脸面还能阻止齐桓公去泰山封禅。

终于他有了一个点子,他找到齐桓公说明了来意,齐桓公问他为何不可,管仲说,自古以来有人想在泰山封禅,都伴随异象,一般都有神龙凤凰等异兽出现,但现在我们这里却什么都没有出现,这是上天不让我们去啊!如果强行违背上天诸神的意思,恐怕会使国运衰竭,请您为了国家百姓三思啊。

桓公一想也是,为了江山社稷,于是就此作罢不再提起封禅之事。

其实作为皇帝来说,虽说是一国之主,有权利决定人的生死,但是也有权利所不能涉及的地方。而且民众永远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君主无论在做什么决定时,都要以民众的角度出发,为民众考虑,所有的一切都是基于民众的。

正是有齐桓公这样的明君、管仲这样的良相,才能使齐国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占据着霸主地位!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