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舰上烧垃圾,每天8小时:我国航母上最无聊的岗位是什么?

科技车迷 2025-04-25 16:22:38

央视《加速向深蓝》纪录片展现了山东舰——这艘6万吨国产航母的内部运作。几千名官兵在这座海上钢铁城市中各司其职。

从甲板上的起降指挥到深处的机电舱,从餐厅服务员到垃圾焚烧工,每个看似平凡的岗位都是航母战力的重要支撑。

航母上哪些岗位最枯燥?平凡工作如何变得不平凡?

最无聊岗位的使命感

当黄昏降临,山东舰上的大多数官兵准备结束一天工作时,何浪的一天才刚刚开始。

这位年轻的大学生士兵每晚八点准时来到垃圾焚烧间,开始他长达八小时的"值守"。他的工作看似简单:将航母上收集的纸质垃圾分拣出来,投入焚烧炉中,将灰烬装入特制袋中,等待靠岸后再统一处理。

何浪上舰前满怀憧憬,梦想成为舰载机起降指挥员,在甲板上做出那个帅气的"走你"手势。然而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他被分配到了垃圾焚烧班。"当时我那心拔凉拔凉的,"何浪回忆道,嘴角却带着笑意,"我一个大学生..."

这种失落感不难理解。在这个智能化战舰上,垃圾焚烧工作显得如此原始而单调。但航母就像一座漂浮的城市,数千人每天产生的垃圾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后果不堪设想。

舰上的垃圾分类极为严格,食物垃圾经粉碎后才能排入海中,塑料垃圾需要压缩储存带回岸上,而纸质垃圾则通过焚烧处理。这些看似枯燥的工作,实际上是航母环境安全的重要保障。

何浪渐渐明白,在这座钢铁堡垒上,没有真正无聊的工作,只有尚未被认识到的重要价值。"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何浪笑着说,"这不是大话,是我的心里话。"

在舰上的垃圾处理体系中,何浪的工作是保障整个航母卫生安全的关键一环。当其他战友驾驶战机或操控武器系统时,正是何浪这样默默无闻的岗位,确保了航母这座漂浮城市的正常运转。

这艘钢铁巨兽需要各种各样的"齿轮"才能高效运转,从甲板到机舱,从舰桥到餐厅,每一个岗位都是不可或缺的。正如海军中常说的那句话:"航母作战体系中没有小角色,只有小舞台。"而对于那些在航母深处默默工作的官兵来说,他们或许没有站在聚光灯下的机会,但他们的坚守同样值得尊敬。

穿过狭窄的舱门,走下几层甲板,还有另一群官兵正在更加恶劣的环境中坚守——那是航母的"心脏"所在,机电舱里的温度和噪音,让焚烧垃圾的工作显得轻松许多。

看不见阳光的坚守者

机电舱位于水线以下,是航母的动力心脏。踏入这里,你首先会被扑面而来的高温所震撼,机械设备散发的热量使得温度常年在40度以上,金属扶手烫得几乎无法触摸。

紧接着是震耳欲聋的噪音,巨大的轮机不知疲倦地运转,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必须通过大声喊叫才能完成。在这样的环境下,清华医学院毕业的小徐被分配到了这里。

当初参军入伍时,小徐曾对战友夸下海口:"兄弟,我要上航母了!"然而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被分配到这个看不见阳光和大海的岗位。最初的日子里,他浑身湿透地结束每一次值班,对这份工作充满了排斥情绪。

"以前幻想过各种各样的岗位,可能是医疗兵,可能是甲板指挥,唯独没想过会在这个'蒸笼'里度过自己的青春,"小徐回忆道,眼中却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机电舱的工作环境之恶劣,远超过大多数人的想象。没有自然光,高温高湿,噪声不断,还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然而正是这样的岗位,确保了航母的动力系统能够持续稳定运行。

为了帮助官兵们克服心理上的不适,航母上建立了完善的心理疏导机制。定期的团建活动,轮换到其他岗位的机会,以及特殊的荣誉激励,都是帮助这些"深海"工作者保持积极心态的重要手段。

在机电舱的一面墙上,官兵们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在最寂寞的地方坚守,不要让青春荒废掉。"这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所有深舱工作者的共同心声。

小徐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他迅速掌握了专业技能,通过了两个值更岗位的考核,成为机电部门进步最快的"新兵",并在2023年获得了"四有"优秀士兵称号和一个嘉奖。

军舰上的机电兵有一个特点——他们往往是最瘦的一群人。高温环境下的工作让他们消耗大量能量,而航母上丰富的饮食却成了他们值班后的最大安慰。在海军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水面舰艇伙食水平,航母最高。"这一点,在山东舰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而正是这些看似"苦差事"的岗位,培养了一批批全能型人才。从机电舱走出的官兵,往往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这也是为什么航母上很多高级指挥官都有底层岗位的工作经历。当小徐穿过密闭的舱门,登上甲板呼吸新鲜空气时,他已经不再是那个抱怨命运的新兵,而是一个明白自己价值的合格军人。

航母的饮食与清洁兵团

在山东舰这座漂浮的钢铁城市中,每天要消耗10-12吨食物,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是一支高效运转的饮食保障团队。

与普通军舰不同,航母上实行的是"七顿制"——三顿正餐、两顿间餐、两顿夜餐。这样的安排是为了适应舰上官兵三班倒的工作节奏,确保每个战士无论什么时间下勤,都能吃上热乎的饭菜。

许多人好奇,为什么美国航母是一天五顿饭,而中国航母是七顿?这与中国航母的训练舰定位有关。舰上人员更多,需要更灵活的用餐安排。更重要的是,武器装备的使用有其惯性,贸然改变饮食制度可能影响航母的整体运转效率。

山东舰上的炊事班堪称海军中的"最强炊事班",来自全国各地的厨师能够烹饪八大菜系的美食。航母官兵享受的是3类灶标准,每人每天23元的伙食费。看似不多,但因为是"大锅饭",这个标准足以保证官兵们能经常吃到大虾、牛排等相对昂贵的食材。

而负责保持这一切整洁的,正是舰务部门的服务班。他们的工作说起来简单:在食堂刷盘子、拖地、擦桌子,维持卫生。但考虑到航母上每天要提供七顿饭,这意味着他们需要每天重复七次同样的清洁工作。

"每天拖七次地,刷七次盘子,"一位服务班的战士笑着说,"你能想象这个工作有多单调吗?但我们做的很开心,因为看到战友们吃饱喝足,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就觉得值得。"

舰务部门还包括洗衣房的值班岗和航母超市的收银员。这些岗位虽然看似普通,但在海上执行长期任务时,它们对保障官兵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些后勤人员还肩负着另一重身份——救援储备力量。他们定期接受抢救训练,在战时可以迅速转换角色,给医疗团队抬担架、运伤员。这种"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是航母人才体系的重要特点。

海军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自从人类完成工业化后,海军官兵的饮食就远超陆军官兵。"这是因为军舰不仅是武器,还是一条"运输船",能够携带大量物资。二战时期,当日本陆军在东南亚岛屿上挨饿时,日本海军还在纠结早餐的黄油是否可以换成白糖。

在现代航母上,这种传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山东舰上的饮食系统不仅考虑了营养需求,还照顾到了文化多样性,设立了民族食堂,能为9个少数民族的官兵提供特色饮食。

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后勤工作,支撑起了航母这座钢铁城市的日常运转。而在这个系统中,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努力和学习,实现自我价值的跨越——从最底层的岗位,一步步走向更高的平台。

而山东舰上的人才培养体系,正为这种跨越提供了机会和可能。

从底层到塔台的成长路径

在山东舰上,没有永远的"苦差事",只有暂时的"成长磨砺"。军队强调的"一专多能"培养计划,为每个官兵提供了职业发展的无限可能。

甲板引导员吴娇娇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她原本是山东舰上的话务兵,每天在舒适的信号室里接打电话。当甲板部门根据"一专多能"计划招募人才时,她主动报名,通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成功转岗成为一名战机引导员。

这个岗位被很多人视为航母上最"酷炫"的工作之一——站在甲板上,用手势指挥数亿元的战机起降。一个细微的错误,可能导致飞行员生命危险或者昂贵战机的损失。这份责任之重,远非常人所能想象。

从话务员到甲板引导员,这不仅是岗位的变化,更是能力跨越的证明,山东舰上的人才选拔不拘一格,能者居上。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寻湘的故事——她是山东舰的第一名女性引导员。在她上岗的第一天,塔台里挤满了前来观摩的人,所有人都担心她会因紧张而出错。但经过严格训练的寻湘展现出了惊人的心理素质,面无表情、声音平稳地完成了指挥任务。

在航母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官兵们被鼓励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能。"身兼多能"不仅是口号,更是实际行动。我们的目标是,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成为专家,同时至少掌握一到两个其他岗位的技能。

薛金龙的成长道路更是展现了航母人才培养的独特魅力。他从炊事兵做起,经历了厨房、洗衣房、小艇区、舰板区等多个岗位,最终凭借出色的表现和学习能力,一步步走进了塔台指挥室。

"经历的岗位越多,对航母的了解就越全面,指挥起来就更加科学,"薛金龙分享道。这种全方位的培养模式,确保了在紧急情况下,航母上的每个官兵都能迅速适应不同岗位的需求。

山东舰上还有很多特殊的专业岗位,比如气象水文中心,负责对航母周围的天空、海面和海底进行全方位观测,为舰载机起降和海底探测提供准确的环境数据。

还有话务班,需要在3秒内查询出相应的舱室号码,背记上千组电话号码。在出海期间,他们要处理3000多个电话,有时一人一分钟要应对十几个通话请求。

更令人惊叹的是安全检查值班室,被称为航母的"守护者"。这个岗位需要熟悉整艘航母3000多个舱室的位置、每一条通道和角落。无论哪个舱室发生什么灾害,他们都必须在3分钟内到达现场。

在这样一个精密系统中,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航母上的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注重专业技能的传授,更强调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通过多岗位锻炼和轮换,每个官兵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发挥最大的价值。

在航母上,没有真正的'无聊岗位',只有还未被充分理解的重要工作。这种理念,让每个岗位都焕发出独特的光彩,让每个官兵都能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

结语

航母如同精密机器,每个岗位都是不可或缺的齿轮。最平凡的工作背后,是对国家海防力量的无声贡献。

军人价值在于坚守与精进,而非岗位的表面光鲜。责任与使命感使最普通的工作焕发光彩。

面对国防建设,我们是否应重新定义什么是"无聊"的工作?

0 阅读:89

科技车迷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