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清晨,青岛海工基地的焊花刺破晨雾,全球首座海上移动式油田措施平台“增产一号”龙骨轰然入水。这座形似钢铁巨鲸的庞然大物,承载着破解渤海油田“采油末路”的使命——传统固定平台难以覆盖的边际油田、开发后期的“鸡肋油藏”,即将迎来一场中国主导的能源革命。

与固定平台“钉死”一处不同,“增产一号”可拖着8万吨自重跨海域机动,专攻渤海28个中后期油田的“边角料资源”。其搭载的立柱式多层冲桩系统,让拖航就位效率飙升15%,相当于把传统平台3个月的迁移周期压缩至63天。它就像给海上油田装上‘车轮’,哪里有剩余油藏就往哪开。
走进平台控制室内,定制化AI大模型正进行本地化部署,数字孪生技术将全平台2000多个传感器数据实时投射成三维影像。据了解,从钻杆应力到注热锅炉温度,系统提前48小时预判设备故障,连操作员心率异常都会触发警报。这种“上帝视角”让平台事故率下降70%,人力成本砍半。
面对渤海油田3.2亿吨难动用的稠油储量,“增产一号”将展开组合拳进行“收油操作。它采用的技术有:移动注热:6台高压锅炉将蒸汽注入地下,融化沥青状稠油;立体压裂:120兆帕压力撕开岩层,释放被封存油流;智能调剖:AI算法动态调整注采比例,采收率提升12%。这些技术让单平台年均增产原油30万吨,相当于再造一个小型油田。
作为我国海上原油产量“压舱石”,渤海油田年产原油超过3000万吨,但综合采收率不足30%。随着“增产一号”的投产,将使20个濒临废弃的油田重获新生,预计新增可采储量8000万吨。其搭载的59项自主技术,更将反哺南海深水、东海低渗油田开发,形成覆盖全海域的增产技术体系。
当夕阳染红胶州湾时,“增产一号”的巨型桩腿正进行最后焊接。这座凝结着中国海工智慧的平台,2026年投产后将开启“打游击采油”新时代——没有啃不动的硬骨头,只有够不到的技术极限。在渤海油田的黄昏里,中国正用自主创新的火炬,点燃海上油气开发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