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人吴敬梓创作的白话小说《儒林外史》,虽然不在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列,却受到鲁迅、胡适等人的高度赞誉,可以说是被许多人忽视但却含金量很高的一部古代现实主义讽刺文学作品。
小说以明代成化末年为背景,描写了在功名富贵中沉浮的各色人等,特别是讽刺了在追求科举考试和功名利禄上的种种世态人情。设定这个时间也是因为,在成化二十三年(即1487年),八股文正式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文体。

其实我没有读过《儒林外史》的原著,对它的了解不多,只记得著名的范进中举故事,这也是这本小说一开始就书写的故事。考了二十多年才终于中举的范进,在听到喜讯后反而乐极生悲疯了,这故事有着浓浓的讽刺意味。
除了这个故事,小说里还有许多具有讽刺性的故事,对于吴敬梓这名生活在两百多年前的文人来说,敢于如此直面科考和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实在是非常难得。


由三位作者杨早、庄秋水和刘晓蕾合著的这本《忍把功名,换了人间烟火:18封信聊透<儒林外史>》,通过三人之间的书信往来形式,对《儒林外史》里的故事和人物进行了深度探讨和解读。
原著中描写了许多各具特点和代表性的人物,三位老师围绕着女性、科举、朋友、城市、家庭、底色这六个主题的经典人物和故事进行交流和分析,语言通俗生动,见解多样新颖,分析独特深刻,让人忍不住读下去,也引发许多感想。
读完后,我深感自己对《儒林外史》太缺乏了解,差点错过一个宝藏!想不到这本小说原来这么有意思和具有前瞻性,跟现代社会的世相百态也有许多共通性和共鸣点。


小说中故事的年代是明代,是一个父权社会,女性没有地位和人生的选择权。许多故事的主角为男性,但三位作者先聚焦于寥寥数个女性角色展开探讨,从她们的故事中读出了深刻的内涵。
比如被卖给严家二老爷做妾的赵姨娘,因为地位低下而不得不费尽心思提升自己的家庭地位,通过钱银和生子等手段收买人心,在正室夫人去世后获得转正。严二老爷去世后,赵姨娘却被严大老爷打压和抢夺家产,又是费尽心血进行抗争。
这个过程比宅斗网文还刺激,因为作为写于封建时期的作品,这些故事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当时的真实事件,或者说出身世家大族的作者吴敬梓正是在他自己家族中见识过这类事情,才会写得如此鲜活生动,入木三分。

在科举时代,读书人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但这里面又分了几个层级,身为贡生的严大老爷,比低一级的监生严二老爷更有地位和威名,因此严大老爷可以肆意打压赵姨娘,抢夺家产,甚至将她告到官府,也有很大的胜算。
而在封建社会,妾是没有身份地位的女子,像赵姨娘这样的女性,为了求得一个安身之处而耍尽手段,如今看来竟是颇能理解她。在严苛的封建礼教下,如果她不这样做的话,也许不只家财尽失,还会连命都没有。
吴敬梓通过这么一个故事,就将当时的社会特点和科举制度的流弊凸显出来,也将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形象和悲惨命运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其他几位女性,如绝食自戕守节的王玉辉的女儿,拒绝给盐商做妾并偷走金银奔逃去南京的沈琼枝,独立供养儿子并尊重他的天性、不逼其参加科考走仕途的王冕母亲,等等,这些命运各异的女性,为了改变命运而依靠自己薄弱的力量与封建礼教作抗争,在艰难的俗世中争取一点人生的自由。
在吴敬梓的笔下,这些女性的形象从一众醉心于追求功名富贵的男性角色中脱颖而出,两相对比,尤显讽刺。

从《儒林外史》中,从吴敬梓笔下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角色中,我们可以见识到那个吃人的礼教。
读完三位作者的书信交流,不禁感慨良多,幸而没有错过这本小书,才能发现《儒林外史》的含金量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