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林秀兰,今年63岁,初中文化,来自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年轻时家里穷,初中毕业后就没再继续读书,早早嫁了人。
丈夫是村里人,家境也一般,但人老实,勤快,我们一起在田里干了大半辈子,后来赶上村里搞土地流转,我们进了镇上的食品厂打工。
厂子效益还算可以,干到55岁退休,如今每月有两千多退休金。
我有两个孩子,大女儿林欣37岁,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小城市里工作,现在是一个公司部门主管,独立能干,性格也强势。
小儿子林浩比姐姐小五岁,工作不稳定,结了婚还跟我们住在一起,老婆脾气也不太好,家里常吵架。
老伴三年前查出肝癌晚期,拖了一年就走了,走得时候拉着我的手,说让我多听欣欣的话,她是个有本事的孩子。
那时候我心里就认定了,大事听欣欣的,小事我自己拿主意。
可谁知道,后来我发现, 越是亲近的人,越容易伤人。
那天她回家,说要帮我清理冰箱,我还挺高兴,以为她是心疼我一个人不容易,结果,没想到,一场风波就此开始。
02“妈,你这冰箱里放的什么?都臭了你知道吗?”林欣站在厨房,拎着一个用塑料袋包着的盒子,脸色难看得很。
我赶忙过去看了看,哦,那是上个月小浩媳妇包的饺子,没吃完我就冻上了。我说:“这还能吃,放冰箱里冻着,能坏吗?”
“你闻闻!这味儿你闻不到吗?妈,你是不是一点生活常识都没有?”她提高了声音,脸上写满了嫌弃。
我低了头,不敢吭声。不是我不知道什么该扔,只是我舍不得。小时候穷,吃顿肉都得等过年,哪像现在,饺子也能随便扔。
她一个劲儿地把冰箱里的东西往外掏,我看着一袋袋被扔进垃圾桶的菜、肉、调料,心里疼得不行。“欣欣,那盒豆腐是我前天才买的,还能吃……”
“前天?你知道豆腐放两天是什么状态吗?妈,你自己吃坏了肚子怎么办?你就不能为你自己考虑考虑?”林欣声音又大了几分,眼圈都红了。
我想解释,可她不给我机会。
“你退休金也不少,干嘛非得吃这些快坏的、别人不要的?你缺钱吗?还是我不给你买?”
我低头看着地板,眼泪“啪嗒啪嗒”地掉下来。她看到我哭了,叹了口气,扯了几张纸巾塞我手里。
“妈,我不是骂你,我是心疼你。你都63了,还这么不拿自己当回事儿。”
我知道她是为我好,可她的语气、她的表情、她的态度, 让我觉得自己像个犯错的小学生。
休息了一会儿,她又接着整理厨房。“妈,这酱油瓶怎么空了一半了还放着?过期了知道吗?”
我小声说:“还能用,我舍不得倒。”
“妈!”她猛地转过头,“你到底能不能听进去?管好你自己,别再干这些糊涂事行不行?”
这一声吼,把我吓了一跳。 我从没见过她这么激动的样子。
那一刻,我突然有点明白,她生气的不是冰箱里的东西,是我这个人, 不懂得“照顾自己”。
可我也委屈啊,我是农村出来的,不像她,从小读书、受教育、在城市里生活,哪懂得那么多讲究。我们那会儿,冰箱都没有,吃不完的东西就晒干、腌起来,现在有个电冰箱,能存就存着呗。
她看我不说话,又软了口气:“妈,我不是不让你节省,但节省不是这么个节省法。你要是有个好歹,我怎么办?”
我听着听着,心里就酸了。她是怕我出事,可我也想说,她什么时候关心过我真正想要什么?
我想起她上大学那年,生活费不够,我和她爸一口菜一口咸粥省下来给她寄过去。她知道吗?她知道我那年冬天穿的是三年前的棉衣,鞋底都磨穿了?
她说我现在不照顾自己,可我一辈子都是为他们活的。老公走了,儿子还指望我做饭照顾孩子,孙子感冒了,我彻夜不睡换毛巾敷额头。她呢?每次回来都是指责、训斥,从没问过我累不累。
那天晚上,她整理完厨房,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我一个人躲在屋里掉眼泪。不知道是我太敏感,还是她太强势,我们母女之间的距离, 比我想象的远多了。
第二天,她一早起来又开始收拾阳台,把我种的小葱小蒜、晒的干菜统统收起来,说“乱七八糟,像个菜市场”。
“妈,你这大蒜都发芽了还留着干嘛?吃了中毒你知道吗?”
我嘴唇动了动,没说话。她可能永远不会明白,我种这些,是因为我一个人太孤单了。院子里没人说话,我就跟这些菜说说话,看着它们长大,我心里踏实。
那天中午,她做了一桌子菜,还特地做了我爱吃的红烧肉,说:“妈,我给你做点好的吃,你别再凑合了。”
我看着她忙碌的背影,心里一阵酸楚。她是好孩子,我知道,可她也太习惯“管理”我了。我是她妈,不是她的“生活辅导员”。
饭桌上她又提起那句:“妈,你要是不会自己照顾自己,就搬来跟我住,我给你安排。”
我摇摇头:“不了,我住不惯城里,也不想给你添麻烦。”
她眉头一皱:“你这是倔。”
是,我是倔。可我不是不讲理,我只是不想再被“管”了。 我辛辛苦苦活了一辈子,难道老了连怎么过日子都要听你安排?
我知道她是好意,可好意也要看方式。你让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那就不是好意了,是控制。
我们之间的对话越来越像“上司与下属”,而不是“母亲与女儿”。
03那次她回城后,许久没再打电话来,我也没主动联系她。冰箱我自己重新整理了一遍,扔了一些东西,也学着看保质期。但我种的蒜苗、晒的菜干,我还是继续做着。
我开始明白,我们这一代人和孩子们,之间有太多的鸿沟。 他们懂的,是健康、生活质量、科学;我们信的,是节俭、踏实、能吃苦。
我不怪她训我,她是怕我出事。但我希望她也能理解我不是不爱自己,只是方式不同。我过的日子,也许不够“精致”,但我过得安心。
她说:“妈,管好你自己。”我记下了,也许以后,我真的要学会“照顾自己”,但不是她那一套,而是我自己的方式。
她会不会明白,有时候,父母不是不会爱自己,而是把对孩子的爱,当成了活着的全部意义。而当孩子回头,指责我们不懂生活时,我们的心,其实早就伤了三遍。
我们母女的故事,还没结束。也许哪一天,她会再来看我,我们会坐在院子里,一边晒太阳,一边聊聊发芽的大蒜和冰箱里的豆腐,真正地, 把话说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