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刚外长访问欧洲,首站是德国,先是与德国外交部长贝尔伯克会谈,并出席联合记者发布会。期间,贝尔伯克语出惊人,公然表示,在俄乌冲突问题上,中立意味着支持俄罗斯,而欧洲的指导原则是站在乌克兰这一边。
很显然,这是在攻击中国与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劝和促谈立场,并在外交场合公开要求中国在俄乌冲突选边站。这再次让我们见识到了,贝尔伯克这位德国绿党领袖在外交领域上的肤浅。
【秦刚外长与贝尔伯克出席记者发布会】
秦刚外长的回应,就很高明,他首先指出,这次访问德国,主要目的是为中德第七轮政府磋商做准备。言外之意是,这次中德外长对话的重点,仍然是两国的对话合作,在去年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推动德国建立起更理性、更务实的对华战略框架。
至于俄乌冲突问题,两国不是没谈,但仍然停留在互相交换意见的地步。说明短期内还没法达成一致,但即便如此,出于最基本的外交礼仪,也应该互相尊重立场,做到求同存异,为后续沟通工作打好基础。而贝尔伯克作为德国外长,却没有这个自觉,在联合记者会上发表如此偏激的言论,想给秦刚外长一个“下马威”,这就有点政治作秀、换取个人政治资本的嫌疑了,既不符合本次对话的基调,也损害了德国在中国面前的外交形象。
秦刚外长随后的表态,尤其意味深长。他强调说,乌克兰危机高度复杂,简单化、情绪化的言论,没法为解决问题作出实质性贡献。虽然没有具体点名,但带入一下,就知道是在说贝尔伯克。
【中方已经先后与普京跟泽连斯基对话,交流意见】
站在我们的立场上,这不失为一个巧妙的处理方式。贝尔伯克的言论,可大可小。往大了说,就是德国外交部门在蓄意阻挠中德在俄乌问题上的对话合作;往小了说,就是贝尔伯克的言论是基于她不专业的个人观点,不能代表德国政府的立场。既然如此,出于维护中德关系的大局,中方不会过分计较。
秦刚外长最后还提到欧洲安全框架,提醒德方应该为此发挥引领作用,给出具体方案。这也表明,无论是对中德关系还是俄乌冲突问题,中方都是从战略角度出发,更全面、更长远地看待问题。这层言外之意,贝尔伯克能不能领会不重要,关键是德国政府其他高层能不能听明白。
回顾这起事件,反映出的是德国对中国态度的高度分裂,既想与中国维持合作,又要在俄乌问题上与中方保持距离,这也是欧洲地缘政治现状的缩影。整体来看,欧洲国家已经普遍意识到北约主导的旧秩序格局已经不能满足欧洲的安全需求,但对于中方提倡的新安全框架仍然抱有相当的犹疑心理。
【法国总统马克龙正寻求与中国建立一个俄乌对话框架】
但有必要明确的是,如今欧洲大陆的政治安全框架,是基于冷战后世界格局建立的,北约架构是核心。苏联解体后,美国开始在欧洲收割冷战的胜利果实,推动北约持续东扩,势力范围不断逼近俄罗斯,压缩后者的安全空间。俄罗斯此前不是没有试图通过协商解决问题,但在美国看来,继承苏联遗产的俄罗斯毕竟不是真正的苏联,美俄已经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这种态度也让美俄数次双边对话都徒劳无功。矛盾积重难返,最终通过乌克兰危机全面爆发。
而对于北约东扩一事,美欧曾有共同利益,那就是将东欧地区发展为面向俄罗斯的战略缓冲带。但俄乌冲突以后,也拖累了欧洲的经济发展,损害了实质利益。
【俄乌冲突延宕,危机外溢风险不断增加】
随着冲突进入第二年,当事各方的内部形势都难言乐观,财政状况跟社会矛盾都有加剧的迹象,此外,正面战场也久久不能取得突破进展,这为中国劝和促谈,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也为美俄乌欧四方,有充分的时间,去坐下来反思冲突前后的得失,对局势作出更理性的判断,而欧洲政要前段时间的访华潮,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平心而论,欧洲新安全框架,离不开俄罗斯的参与,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在地缘上就不可能与欧洲切割。但出于历史因素的思维惯性,欧盟国家主观上仍然对俄罗斯抱有很深的猜忌心理,但事实证明,一味打压制裁没法解决问题,俄欧最终仍要回到和平共处的道路上,而不是挑起更大的军事危机。
【此前王毅主任与乌克兰外长会晤】
解决俄乌冲突,需要一个多极化的新安全框架,但实事求是地说,这个框架的发展,仍然停留在起步阶段。
俄罗斯与欧洲之间的战略互信,很难在短期内重新建立,欧洲对于旧有安全秩序框架的依赖,短时间内也很难摆脱,实现战略自主是最基本的前提。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秦刚外长的表态,既是说给德国,也是说给整个欧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