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当00后把“一起做饭”列为最恐怖团建,预制菜这个“厨房里的拼多多”,正在悄悄改写我们的社交基因。
你以为团建是围炉夜话、烟火氤氲?不,现在年轻人更怕的是——大家围着电磁炉,打开预制菜包装,机械地翻炒着工业化生产的“情感速食”。这种“假装在做饭”的荒诞,比尬舞更让人窒息。
00后的社恐不是天生的,而是被预制菜的“去个性化”喂养出来的。他们从小接触的是标准化教育、流水线产品,连食堂阿姨的勺子都精准到克重。当团建强行塞来“一起做饭”的剧本,却发现锅碗瓢盆里装着统一调味的“社交预制菜”,那种被安排的无力感,比相亲对象点套餐还令人窒息。
更讽刺的是,商家一边高喊“拒绝预制菜”,一边在菜单上玩文字游戏。你以为的现炒牛腩,实则是冷冻半成品回锅翻炒;标榜“手作匠心”的小店,后厨藏着半人高的预制菜货架。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羞辱感,让年轻人对“一起做饭”彻底免疫。
但说到底,预制菜何罪之有?它不过是时代的一粒灰,落在厨房里就成了山。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把“效率至上”的毒药,灌进了需要温度的容器。当“做饭”沦为打卡拍照的背景板,当“团建”变成流水线式的情感生产,再香的饭菜也煮不出真心。
或许该学学广东那家啫啫煲餐厅——用预制菜技术还原传统风味,但坚持在灶台前亮出“智能烹饪包”的芯片。科技不是原罪,关键看你怎么用。毕竟,真正的团建,从放下手机、拿起锅铲的那一刻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