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华为鸿蒙智行发布会现场,余承东一句“刘亦菲成为智界品牌大使”,瞬间点燃全网。本是科技与娱乐的跨界联动,却因刘亦菲的美国国籍,引发轩然大波。“爱国品牌找美国人代言?”“华为这步棋是不是走错了?”质疑声不绝于耳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争议背后:国籍标签与民族情感的碰撞
一直以来,华为被视为“国货之光”,尤其是在被美国制裁后,其坚持自主研发、突破技术封锁的形象深入人心,承载着国人的民族情感与期待。在这种背景下,选择美籍代言人,无异于在敏感地带“跳舞”。

网友们的质疑并非毫无缘由,数据显示,华为2023年财报中,“民族品牌”标签贡献了38%的消费者购买动机 ,当美籍的刘亦菲站在华为的舞台上,部分消费者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有人吐槽:“华为被美国制裁时,刘亦菲在洛杉矶晒豪宅;现在华为翻身了,她来摘桃子?”这样的言论虽偏激,却反映出大众对民族品牌代言人国籍的在意。

商业考量:品牌破圈与目标受众的精准定位
但从商业角度看,华为的选择或许有着深层次的考量。智界汽车的目标受众以25 - 40岁的都市精英为主,这部分群体对国际化和高端品牌的接受度较高,且智界车主中女性占比接近40% 。

刘亦菲在《玫瑰的故事》中塑造的独立女性形象,与智界“凭天赋,去颠覆”的品牌基因完美契合 ,能有效吸引这一目标群体。同时,刘亦菲的国际知名度为智界品牌的国际化推广提供了助力,有助于其在全球市场,尤其是北美和亚洲其他地区建立更高的认知度,契合智界全球化布局的野心。

价值共鸣:超越国籍的形象契合与文化输出
代言人的价值,不仅在于知名度,更在于与品牌价值观的契合度。刘亦菲多年来在演艺事业上专注打磨演技,塑造了众多经典角色,从《仙剑奇侠传》的赵灵儿到《玫瑰的故事》的黄亦玫 ,她独立、坚韧、不断突破自我的形象深入人心。

这种形象与智界汽车追求先锋、挑战、出众的品牌调性高度一致 。此外,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输出成为品牌竞争的新战场。刘亦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能让智界汽车在海外传播时,更自然地融入东方文化元素,打破科技产品的冰冷感,提升品牌的文化附加值。

华为选择刘亦菲代言智界汽车,是一场在民族情感、商业利益与品牌价值之间的复杂博弈。国籍虽为争议焦点,但不应成为评判代言合理性的唯一标准。在全球化浪潮下,品牌的发展需要更广阔的视野与多元的思维。

或许,我们应放下对国籍的执念,从品牌战略、市场需求与价值共鸣等多维度去审视这场合作,毕竟,真正的国货之光,是在全球舞台上绽放的中国力量,而不是被狭隘认知束缚的标签。
